原標題:新學期,學生、老師與家長的新盼望 新華網西寧3月1日電 (記者龐書緯)近期,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學。面對“開學模式”的“重啟”,學生、老師和家長有著各自的期盼:孩子們盼望在新的學期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大人們盼望孩子在新學期健康成長、不斷進步。 學生:盼望一次郊游 3月1日,西寧市各中小學統一開學。然而2月28日全天,西寧市南山路小學五年級學生李蕓(化名)都顯得悶悶不樂。“假期可以睡懶覺、看電視、打游戲,開學以后,每天都要早起了。”見到記者,小姑娘撅著小嘴說。 據李蕓的母親介紹,小姑娘這個假期過得頗為充實:不僅參加了少年宮舞蹈班,還和父母一起回了趟福建老家,順道去海邊玩了一趟。 當被問及在新學期最盼望的事,李蕓的回答直截了當:“我最希望能有一次春游,最好去郊區。” “寒假啥都好,就是天氣太冷了。等暖和了,我希望能和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能自己動手做飯,就算是做糊了也覺得好吃。”李蕓說。 老師:盼望學生多學習傳統文化 從2月下旬開始,西寧市南大街小學校長徐維賓又開始了忙碌。“一個假期,孩子們經過網絡、電視、游戲的‘熏陶’,說話、寫作文估計又要‘網言網語’了,老師又要費勁糾正了。” 作為一位從事教育30多年的老教師,徐維賓告訴記者,近年來在日常教學中,越發感受到電視、網絡中不規范用語對學生的誤導:“比如說‘無與倫比’有的孩子寫成‘無與輪比’,原來是看了某個汽車輪胎廣告。” 采訪中,徐維賓還特別提出,如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總體而言有待提高,許多學生說起西方的圣誕節、感恩節如數家珍,卻不了解重陽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 記者在西寧多所中小學采訪過程中,老師們普遍反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力度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青少年的言談舉止。“現在不少學生在校外撞上老師裝不認識,畢業之后知道回母校看老師的,這幾年也越來越少了。”西寧市第五中學教師張釗說。 家長:盼望作業“少而精” 從2月下旬開始,42歲的“辣媽”李敏就時不時感覺焦慮。“這還沒開學呢我就睡不好覺了,等到真開了學,還不得天天失眠呀。”李敏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李敏的女兒小婕正在西寧一所重點高中讀高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小婕每天作業平均寫到晚上11點,遇到期末考試,常常復習到晚上1點以后。 “高二就已經弄得‘全家總動員’了,到了高三怎么辦呀?”面對記者,李敏一臉困惑。 作為一位曾經的教育工作者,“虎爸”張占宏告訴記者,他的兒子今年將面臨“中考”,上學期期末考試,孩子的成績從全班第四名下降到第十名,擔心之余,張占宏拿過卷子一看,頓時皺起了眉頭。 “考查的知識點其實都很簡單,但在考題設計上繞各種‘彎子’。我覺得這樣的考試并不能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張占宏說。 記者采訪發現,上述困惑在中小學生家長中具有普遍性。 (新華網 龐書緯)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年味漸遠 眷戀與不舍寫在臉上,裝在行囊中 圖
·老人不棄不離照顧癱瘓妻35年 獨自撫養四個兒成
·8旬老父難忘武漢藕湯香 兒子打飛的買藕學煨湯
·別讓江河湖泊再吞沒我們的孩子 應該怎么做?
·新學期,學生、老師與家長的新盼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