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副部長魯昕透露,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技能型和學術型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一道現實的問題擺在考生和家長的面前:技能型高考和學術型高考,到底應該如何選擇? 盲目無規劃成為擇業“軟肋” 32歲的張千是吉林省農安縣人,幾年前他從長春某高校軟件工程專業畢業后就面臨失業的窘境,賦閑一年后,他找到了一份客車廠臨時工的工作,每個月不到2000元的工資使他的生活入不敷出。專業不對口、工作沒熱情、工資待遇差,苦“熬”了三年之后,他終于下了辭職的決心。 同樣來自農安縣的劉磊今年25歲,別看他歲數不大,但在“社會大學”中他算得上是張千的“師兄”。高二沒念完的他就只身一人闖社會,偶然間,他看到了長春某家具城招收貼壁紙學徒工的告示,他便報了名。頭一年,他專心學習手藝,分文不掙。第二年手藝漸漸熟練,每個月可以拿到兩三千元的工資。干了兩年以后,他就可以獨立攬活,一個月八九千元的收入不成問題。 在老家,鄉親們自然而然將二人進行比較,“念了四年大學還趕不上高中沒畢業的,這學不是白上了?”張千在家人的勸說下,決定放下身段和劉磊一起干裝潢。雖然目前張千還處于學徒階段,一個月也就兩千多的收入,但是他很滿足,“當初考大學有點急功近利,并沒有對職業作出清晰的規劃,畢業后仍然迷茫。現在學會了這門手藝,這輩子是餓不著了。”張千說。 這類事例在當今社會并不鮮見,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黃也平認為,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輕工”的傳統,而現實中,技能型人才從事的工作勞動強度比較大,穩定性較差。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里,就業不是短期行為,不能單純地看短期就業難的問題,而是要看可持續性和發展性,時下,這正是技能型人才就業的“軟肋”。 “想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最重要的就是中國社會要從‘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轉變,轉變為個人能力的推崇。”黃也平說。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國際班試點并非一勞永逸 “年檢”不通過將停辦
·北大廣發英雄帖:大膽報考吧!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一半高校要淡學科強專業
·專四寫作:如何運用簡單句表達出復雜的思想
·誰說沒有劉海才是美女:“劉海”用英文怎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