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9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謹防“洋野雞”學術期刊來華渾水撈金》的評論。國內有一些學術期刊靠“版面費”大肆斂財,很多人對此早有耳聞。但鮮為人知的是,近年來隨著開放獲取(OpenAccess)期刊的興起,國外一些學術出版商利用這種“作者付費、讀者免費”的論文發表模式,正從中國獲取暴利。 至少5篇抄襲論文在同一期刊發表 本周,美國反論文抄襲網站“剽竊監督”發現了一宗與中國有關的大規模論文造假案。造假案曝光的原因是有人舉報中國研究人員某篇醫學論文造假,該網站查實了相關問題,并且順藤摸瓜發現很多篇來自中國的論文都使用同樣的圖表與數據——其中還有至少5篇抄襲論文居然發表在同一個期刊的同一期上。這顯然不是論文互相抄襲的結果,而是論文槍手公司與“洋野雞”期刊狼狽為奸的產物。 “剽竊監督”網站編輯林賽·韋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他相信中國研究人員工作得特別努力,也尊重中國研究人員的工作,但這份報告所披露的事實表明,中國研究人員可能成了論文槍手公司與“洋野雞”雜志或出版商“有意識的目標”,“因為它們可能了解中國作者需要什么”。 一些論文作者更青睞開放獲取期刊 就在這個丑聞被曝光之時,國內科學網有博客刊發研究文章稱,近年來中國學者發表的開放獲取論文數量呈爆發式增長,2015年在SCI收錄期刊發表開放獲取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和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作者在聲譽較差、影響力較低的開放獲取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相對更多。博主感慨地說,中國論文作者已經為開放獲取期刊貢獻約4.5億元人民幣,“其中緣由值得思考”。 博主還提出了幾條改革建議,包括在評價中摒棄片面地制訂期刊等級和論文數量方面的要求、探索建立合理的論文發表費支付體系、定期公布不推薦投稿的開放獲取期刊名單等。這些確實都是非常中肯的建議,在中國,從學生畢業到工作評職稱,再到研究申請經費,論文通常是主要評價指標,這迫使一些人鋌而走險,尋找槍手炮制論文尤其是英文論文。自然而然,“洋野雞”聞風而來。 國外早就有人定期公布“問題”學術期刊,比如在網上不斷更新所謂“斂財性開放獲取期刊”目錄。防止“洋野雞”學術期刊和槍手公司聯手從中國撈錢,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有關機構多用一些流行的在線查論文剽竊軟件,韋恩就對記者推薦他們使用的“艾普蕾(iPlagiarism)”軟件。 (新快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湖南一高校原校長涉受賄被捕背后:中國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有多亂?
·“洋野雞”學術期刊來華撈金 大收“版面費”
·21歲播音主持專業女生失聯 名下辦過多筆貸款
·教育部:科學事業費部分支出之間可調劑使用
·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全歸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