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評價網(wǎng) > 大學排行榜 > 出國留學 >
學費那么便宜 在華留學生為何還是如此之少?
來源:發(fā)布時間:2014-12-20 10:13
據(jù)12月18日在北京發(fā)布的《中國留學(課程)發(fā)展報告(2014)》顯示,中國出國留學人員2013年一年為41萬多人,而同年在華各類外國留學生共計35萬多人。中國在繼續(xù)鞏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地位的同時,在國際留學生輸入方面卻維持著不小的逆差。
在12月12日至13日召開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留學工作要“統(tǒng)籌謀劃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編撰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以前的留學工作會議都是在教育部層面召開,這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召開,也是第一次把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并重。
逆差的不光是人,還有錢
據(jù)《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所援引教育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在華各類外國留學生共計356499人。但據(jù)王輝耀介紹,這其中讀學位的僅有十幾萬人,其他大量人則只是在華學習語言文化。
同樣由王輝耀編著的《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3)》顯示,2011年不到30萬的在華留學生中,約60%是參加短期語言培訓的,剩下40%的學歷生中,本專科生超過74%,碩士生不到20%,博士生則不到6%。
與中國理工科人才大量外流形成鮮明對比,來華留學生以文科生為主,約80%學習漢語、中醫(yī)、法律、經(jīng)濟等,其中超過一半是學漢語為主。

“十幾萬和三千萬在校生相比,大約占到0.3%~0.4%;如果按30多萬算的話,也就接近1%。這個比例非常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大大低于發(fā)達國家水平。”王輝耀說道。
《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所援引經(jīng)合組織(OECD)統(tǒng)計的2011年世界部分國家高等教育接收國際留學生比例顯示,中國國際留學生僅占學生總數(shù)0.3%,而在澳大利亞這一比例為19.8%,英國為16.8%。
與留學生人數(shù)逆差相伴的,還有留學支出費用的逆差。《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3)》用2011年的數(shù)據(jù)做了簡單計算。
2011年,在華留學生約29萬,中國在海外留學生約110萬,逆差81萬。按照1998年自費來華留學收費標準,文科類本碩博每年學費從一萬四到三萬不等,來華留學生繳納學費總計接近50億元人民幣。而海外留學生學費標準以美國私立大學學費最低每年2.5萬美元計算,中國學生支出的學費總計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

有待發(fā)掘的“留學紅利”
《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指出,低生育率,加上留學低齡化、大眾化趨勢,面臨全球生源競爭的兩千多所中國高校,若不增強實力,主動參與競爭,未來很可能導致大批高校倒閉。
如果說國際留學生對高校意味著生存和發(fā)展的話,對國家來說則意味著經(jīng)濟和人才雙重紅利。
《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認為,“留學紅利”早已成為發(fā)達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競相推出留學新政策收割“留學紅利”。
經(jīng)濟紅利指由留學生帶來的直接財政和經(jīng)濟收入以及帶動相關產業(yè)所產生的經(jīng)濟效益;人才紅利指通過本國人出國留學或者招收留學生而擁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2010年在加拿大國際留學生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等支出逾80億加元,超過加拿大出口飛機、航天器等大型設備所獲經(jīng)濟收益。2011年澳大利亞教育服務貿易收入163億澳元,超過傳統(tǒng)羊毛出口產業(yè)貿易收入。
善用全球人才是美國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國市值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近一半是移民創(chuàng)建/參與創(chuàng)建的;1960~2013年,美國有72名移民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指出,作為世界最大留學生輸出國,隨著歸國潮的出現(xiàn),海歸在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中所起作用已明顯顯現(xiàn),但在吸引國外人才、發(fā)揮外國留學生才智方面,與許多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不僅面臨嚴重的“留學逆差”,“留學紅利”也沒有得到充分釋放。未來如何縮小逆差,發(fā)掘紅利將是中國留學工作的重要課題。
對于“留學逆差”,尤其是在華國際留學生如此之少的原因,《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3)》指出,中國培養(yǎng)人才的國際化素質與國際水準還有很大差距,教師國際化水平不足等都是重要原因。
2010年中國高校外籍教師占教師總數(shù)不到1%,而香港高校中外籍教師比例為40%~50%,且99%的教師都擁有國外學習經(jīng)歷。
《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援引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1年,中國排名前十的多所高校中,外籍教師比例不到5%,其余學校則僅為2%左右,且多為語言類教師。
而美國斯坦福大學,外籍教師比例高達65%;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哈佛大學亞洲校友會會長孫玉紅表示,哈佛大學多個院長都不是美國人,“商學院院長是印度人,設計學院院長是伊朗人,教育衛(wèi)生公共學院院長好像是墨西哥人。”
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元培學院副院長,《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撰稿人之一盧曉東也深有體會,他表示北大正努力推行全英文課程,“因為北大與國外高校開展交換生項目,但國外學生漢語不行,如果北大沒有足夠數(shù)量的英語(課程)課程,這個工作就很難推進。”
盧曉東告訴澎湃新聞,在華留學生融入中國文化也是個大問題。“首先他們還不能跟中國學生同住宿舍,留學生要融入中國文化,課外深入的交流和接觸是重要環(huán)節(jié),但現(xiàn)在政策還不允許和鼓勵。”
盧曉東還告訴澎湃新聞,“留學生在學習方面也是弱勢群體,大學在學習方法、語言、高等數(shù)學、漢語寫作等方面給他們提供的幫助還很不夠。”
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美世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qū)合伙人魏彩虹向澎湃新聞表示,“中西文化差異很大,外國學生來中國,怎么讓他們盡快了解中國文化,需要重視。”
低價學費不一定吸引人
對于改變“留學逆差”的對策,盧曉東在《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14)》撰文表示,讓高校能夠自主確定留學生學費價格,有助于增加高校提高自身教育質量、開拓留學生生源市場的動力。
目前,來華留學生學費標準仍沿用1998年《關于調整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的通知》及附件《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這兩個文件規(guī)定,在華留學生文科類本科生學費應定在1.4萬~2.6萬元人民幣/年,理科類可適當上調。
如今,留學生生均成本早已超出學費上限,但2014年北大招收國外留學生學費標準仍為文科2.6萬元/年,理科3萬元/年。

盧曉東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13~2014學年本科和牛津大學2014年本科學費為例說明國外是如何區(qū)別確定留學生學費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招收“非本州居民新生”時,在“本州居民新生”需繳納的一萬五千多美元的各種費用基礎上,追加學費近兩萬三千美元。而牛津大學對英國居民和歐盟居民學生的最高收費額度為九千英鎊/學年,但對其他海外留學生的學費則定在一萬四千多到兩萬一千多英鎊/年,此外留學生還需額外繳納近七千英鎊/學年的“學院費”。
換算下來,美國和英國學生到中國留學最多每學年只用交學費3萬元人民幣,而中國學生到美國和英國則要每學年交學費逾23萬及28萬元人民幣。
盧曉東告訴澎湃新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例子代表了美國公立大學學費標準制定的趨勢,“體現(xiàn)了他們學費定價的基本理念——國際學生不交稅,所以費用要高,而且這是貿易,可以超過教育成本。”
談到中國現(xiàn)行的低價學費,盧曉東告訴澎湃新聞說,“低價不一定吸引人,哈佛(收費)那么高,它不吸引人嗎?本質還是質量。”
[發(fā)布者:yezi]
-
精彩推薦
- 金平果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六版)新鮮出爐
- 2020-2021年中國研究生教育高校競爭力排行榜(500強)
- 機械碩士研究生學科(專碩)排名_金平果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學科(專碩)排行榜
- 材料學專業(yè)排名_評價網(wǎng)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專業(yè)排行榜
- 金平果2020-2021年教育學學科排名——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一級學科排行榜
- 新鮮出爐!后“SCI至上”背景下我國第一個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 捐資700萬!邱均平顏金蓮教育基金重獎漣源四中優(yōu)秀學子
- 發(fā)揮第三方評價優(yōu)勢 助力科研評價改革
- 第四屆全國“雙一流”建設與評價論壇 延期舉辦的通知
- 杭電舉行邱均平顏金蓮教育發(fā)展基金捐贈簽約儀式
-
最近更新
- 《EVALUATION & MANAGEMENT》(Quarterly)2020 Issue 5
- 教育部啟動實施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內附實施方案全文
- 回首2020,展望2021,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政策大盤點!
- 特別報道|邱均平:新時代我國科研評價體系重構中必須處理好八大關系
- “金平果”首次發(fā)布職業(yè)本科院校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 新工科研討(七):佐治亞理工學院開展研究生就讀體驗調查
- 新工科研討(六):佐治亞理工學院工程學院的“重大挑戰(zhàn)”學術項目概況
- 新工科研討(五):佐治亞理工學院設置研究生工程創(chuàng)業(yè)項目
- 新工科研討:麻省理工學院設置研究生跨學科工程學位(四)
- “金平果”公布2021年加拿大大學留學排名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