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大學排行榜 > 評價與管理 季刊 > 2011-第2期 > 正文 |
|
||||
|
||||
第三,一流大學應當具有鮮明的特色,絕不能貪大求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特色十分鮮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她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媒體實驗室”,這是一個被稱為“創造的搖籃”的研究機構,專注于發明創造,而非科技產品化的開發。正因為他們注重原創性的研究,所以才發明了世界第一個“旋風電腦”、幽靈隱形轟炸機、第一個擁有人類感情的機器人等成就。同時,他們先后誕生了76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可能是我國舉全國高校之力也無法企及的榮譽。美國其他大學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和理論物理,哈佛大學的行政管理,耶魯大學的法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派,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高能物理勞倫斯學派等。
可是,我國大學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個性和特色。過去,人們都知道清華大學的建筑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現在不知道什么是清華的特色。據介紹,清華大學的重點學科有49個,擁有全國第一的學科就有38個之多,重點多了就沒有重點,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沒有被認為最吃香的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盡管有人建議要辦這些學院,可是校長雪莉 帝爾曼卻說:“,正因為我們不需什么都做,我們才能夠集中所有精力和資源來干兩件事,一是非常嚴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學術化的研究生教育。我們把這兩件事做到了極致。我們認為,小就是美!”1997年該校數學家安德魯 懷爾斯足不出戶,用7年時間證明了困擾世界數學界358年的費馬大定理,從而創造了世界學術界的奇跡!這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色,我們應當反思“大而全”的辦學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誤區,我們最終可能建設不出真正達到美國研究型那樣一流水平的大學。
第四,世界一流大學應具有什么樣的學風?20世紀初,是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當時的國學院擁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四位大師,他們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下,都正值風華正茂。王國維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間詞話》,在談到治學的精神時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是王國維先生和那時一代學者治學的學風。“獨上高樓”是什么意思?就是進入“象牙塔”,像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所說:“樹立以學術為終身志業”的志向,只有這種精神,才能從事高深學問之研究。當今,我們的大學做不出傳承千百年的學術成就,就是缺少了這種精神。王國維和他提出的這種學風,正是清華大學的精神財富,難道不應該反思和繼承嗎?
去年,曾有學者質疑貴校一位文學教授有學術剽竊之嫌,盡管學術界不停的呼吁清華大學成立調查委員會,但貴校態度一直曖昧。對待學術抄襲和剽竊,決不能姑息遷就,必須旗幟鮮明地查處,要不然怎么體現你們嚴謹治學的學風呢?另外,必須樹立實事求是的態度,拒絕一切形式主義,不能把國外退休的名家或政府的高官聘請到學校裝飾門面,把他們供奉起來養尊處優,這種做法只會有害而無益處。在《參考消息》上,清華大學是作廣告最多的大學,凡是廣告都吹噓或夸大其詞,這是與嚴謹學風相悖的,必須制止以贏利為目的的廣告。
第五,精英大學必須遠離實用主義的辦學方向。精英大學貴在精,貴在致力于高深學問的研究,清華大學應當是這類大學的佼佼者。什么是高深的學問?它是指影響世界未來的前沿問題,能夠傳承百年、千年的學問,能夠引起科學和技術領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發明和創造。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在科學研究中,必須放棄急功近利和立竿見影的指導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發揚安貧樂道的精神。德國著名哲學家漢娜 阿倫特曾說:“當大學決心于經常為國家和社會利益集團服務的方針的時候,馬上就背叛了學術工作和科學自身。大學如果確定了這樣的目標,無疑等同于自殺。”本來,大學是分為精英型的和大眾化型的,也有純學術性的和應用型之分。我理解阿倫特的話,是針對極少數精英大學而言的,這是繁榮學術的需要。如果這樣理解是正確的話,我認為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極少數重點大學,應當放棄實用主義的辦學方向,這是使我國科學躋身于世界先進之林的需要!
在清華大學校園里,豎立著一方石碑,上面鐫刻著“行勝于言”的警句,這被認為是該校的校風。這句話當然是正確的,反映了實踐第一的認識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為了表達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我個人切身感受到清華大學畢業生的務實精神,興許這正是該校出現了70位億萬富翁的主要原因。
但是,從創造學的原理來看,任何一項重大的科學發明創造,最初都源于一個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誕生。可以肯定的說,沒有怪異的想法或求異的思想躁動,就不可能從事發明創造。因此,我認為僅僅強調“行勝于言”是不夠的,它可能導致師生“形而上”的思維貧乏,從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正因為如此,在解放后的60多年里,清華大學沒有產生有影響的著名思想家。在未來的30年(一代人),能否產生一批思想和學術大師,這將是決定清華大學能否成為真正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我順便強調一下,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摒棄我國只注意硬件(各種硬性指標的統計)的觀念,必須重視一流水平大學的質量標準,不能像某重點大學黨委書記所說,他的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具有相似性,所以就能夠很快的建成一流大學。這完全是誤導,相似性僅僅只是按照形式比較,如果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質內涵,如眾多的諾貝爾獎和世界各學科大獎的獲得者,沒有一批學術大師,沒有幾個科學學派,培養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盡管各項硬件指標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稱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
作為一個局外人,我的觀察和反思只不過是一點皮毛,更重要的和有價值的反思,必須由局內人士來作。借百年校慶之機,希望清華大學發動群眾,進行深入和廣泛而嚴肅的反思,總結出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敢于否定自我,善于不斷的超越自我。
為了再次說明反思的必要性,我不妨引用哈佛大學女校長德魯 福斯特在3年前就職典禮上的一段話,她說: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要對永恒做出承諾。” 她勾畫出了一流大學的精神,闡明了反思(即回頭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看問題的方法必須與當下關心的功利主義相對立。這是多么高屋建瓴的辦學理念,我國如果要想真正地建成幾所世界一流達到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極少數幾所大學,應該給自己準確的定位,走出為國家眼前經濟建設服務的傳統思維,走進象牙之塔,致力于解決50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課題。至于為經濟建設服務,則是眾多的普通大學或者技術學院能夠而必須承擔的任務,而一流大學應當肩負起提高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任務 |
||||
【中國科教評價網www.ssjzs.com《評價與管理》季刊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布者:qiuyu] | ||
相關閱讀: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11—2012)的特色、做法和結果分析3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11—2012)的特色、做法和結果分析2
·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2011—2012)的特色、做法和結果分析1
·中國學術期刊排行榜9——65個學科的權威期刊與核心學術期刊排行榜
·中國學術期刊排行榜8——65個學科的權威期刊與核心學術期刊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