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進入第五個年頭,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某局的公務員()柳成,發現最近自己正變成“橡皮人”:對工作喪失熱情,不由自主地從人際關系中退卻出來,對什麼事情都不疼不癢,身體沒病卻總感覺很累。 柳成的“癥狀”正是典型的職業倦怠。最近,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鄭建君博士主持的一項調查顯示,79.89基層公務員存有輕度工作倦怠現象,6.40基層公務員表現出重度工作倦怠。這個對10個省份的2482人次的基層公務員進行的大規模問卷調查,揭示了職業倦怠正成為基層公務員的一大困擾。而如何預防、化解職業倦怠,正成為公務員管理工作必須面對的新問題。 亟待重視的職業倦怠 網友“星亂如雨”是名女性公務員,她沒有想到,一個帖子可以引發這麼長時間的持續討論。 2006年,她開始陷入職業倦怠,做什麼都無精打採。這種情緒急需排解,但現實中卻無處訴說。“這麼好的工作還無病呻吟?”別人的詰問,經常讓她“一聲嘆息”。她把困惑寫在了“天涯論壇公務員版”上。6年來,有著類似境遇的公務員紛紛跟帖、交流,點擊率已超過54萬。 “職業倦怠是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低落的癥狀。上世紀后期曾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流行。國際上的研究始於上世紀70年代,而中國國內對此的研究還不到十年。”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鄭建君認為,“職業倦怠是現代社會普遍性的職業問題。公務員和其他職業群體一樣,在工作生活中同樣面臨著各種壓力和困擾。對他們表現出的職業倦怠現象,應避免用職業標簽化的方式思考。” 鄭建君的調查并非個例。近年來的相關調查顯示,基層公務員職業倦怠比例非常高,亟待引起重視。2011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李蘭領銜的課題組,通過對30個省市自治區2015名公務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公務員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其中,縣鄉單位的公務員職業倦怠水平顯著高於省市等單位的公務員。 職業倦怠的人表現各異:有的人情緒枯竭,對工作無熱情﹔有的人人際枯竭,對人際交往一概沒有興趣﹔也有的人價值觀衰落,感到工作沒有成就感,生活和工作都找尋不到意義。這正是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低落“癥狀”的具體表現。 “隨著職業倦怠的加重,其焦慮和抑郁程度會更高,甚至會引發一些生理疾病。倦怠程度越高,工作效率越低,直接影響個體所在組織的績效。”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超平副教授表示,各級組織對此應給予充分重視。 是什麼造成了“橡皮人” “整個人猶如橡皮做成的,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應。”王朔的小說《橡皮人》描繪的形象,河南湯陰縣某單位的公務員文佳也覺得像極了自己。 文佳告訴記者,他在辦公室工作,日常做的工作帶有很大的重復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唱著“同一首歌”。由於很少接受新的培訓,缺乏新思想的沖擊,工作新鮮感喪失后,倦怠感便悄然滋生。 重復唱“同一首歌”消耗激情的同時,基層公務員更感受到“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帶來的工作壓力。 楊克是重慶市永川區一名公務員。他告訴記者,今天的公務員的工作強度和內容,都較過去發生了顯著變化,早已不是“一張報紙一杯茶”的狀態。“作為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我們經常是晚上開會布置任務,第二天就要結果。”工作壓力導致他的“心理賬戶”不停透支,職業倦怠“不請自來”。 此外,被許多基層公務員指認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職業發展壓力。基層公務員晉升渠道、發展空間狹窄,與此相應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也就較低,這很容易滋生職業倦怠。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管健則觀察到了另外一個頗隱秘的原因。她告訴記者,由於一味強調職業聲望,每年公務員招考都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很多人無視個人的興趣和專業。個人的價值觀念和組織的價值觀念不匹配,時間長了,厭煩情緒就會滋生,變得懶散,被動應付。 “從更大的背景來看,當今的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原有的價值觀、成就觀、幸福觀受到沖擊,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對職業缺乏認同感和成就感。這些都形成了倦怠情緒的催化劑。”管健進一步指出。 既要“醫頭”也要“醫腳” 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公務員職業倦怠,需要組織、個體、社會合力破解。從國際經驗來看,職業倦怠的預防和化解不外乎個人干預與組織干預兩個途徑。 針對個人干預,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張西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說,常見的辦法有:管理好自己的壓力,為自己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系統,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建立并堅持一項健康的、有體力參與的業余愛好,如打球、跑步、游泳等。 在組織層面,“應建立運動、娛樂等健康的心理疏導渠道﹔建立心理咨詢專線或咨詢網站,提供適當的調適方法。同時,要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健康排查制度。”李蘭建議。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成就感低落的人數比例最高。這提示我們在公務員管理方面,一方面要避免單一的職務、級別評價模式,加強各類崗位的輪換,另一方面也要給予基層一線同志一定的工作空間,進一步完善進出機制和獎懲機制,以調動基層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鄭建君結合調查分析說,“還要加強針對性的培訓,引導他們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實現個人價值與事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從而提升工作成就感、減少不良情緒。” “以前,公務員考錄和使用注重的是人與職位的匹配,很少去測評和提升其心理調適力,也較少考慮公務員長期從事某個固定職位可能產生的職業倦怠。對此,我們在公務員培訓時,要加強公務員職業道德和心理方面培訓,提高其心理調適力﹔同時,通過職位交流等方式,促進人與組織的匹配,化解職業倦怠。”原福建省人事廳公務員管理處處長盧紹武表示。 “英國每年都有風險評估,評估公務員的心理狀態。”相關專家表示,目前,針對基層公務員的心理援助服務,目前我國各地僅有零星的探索。因此,破解基層公務員職業倦怠,既要醫“頭”,從制度設計、健全心理援助體系入手。也要醫“腳”,加強對個人的干預。在傳統的思想教育的基礎上,配合科學的心理咨詢與輔導技術,可有效破解職業倦怠問題。 受訪專家建議,應盡快把包括職業倦怠預防在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公務員培訓的日程。 (記者 孫忠法 文中接受採訪的公務員均為化名) 地方探索 江蘇揚中開展公務員陽光心態塑造行動 針對少數公務員在工作中暴露出職業倦怠的問題,江蘇省揚中市積極開展全市公務員陽光心態塑造行動,幫助廣大公務員樹立正確的事業觀、價值觀,保持心理健康。 該市與江蘇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合作開展公務員壓力成因及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并進行應用心理學的科學評估。通過“30、40、50”的不同年齡群體進行專題化的“陽光心態”調節,在從事工作的橫向分布上,通過鄉鎮、市屬部門的不同公務員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陽光心態”培訓,從而構建心理保健、壓力調適的全方位渠道和網絡。該市建設具有“心理測量系統、音樂放鬆系統、HRV心理訓練系統”等功能的“陽光心態”工作室和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設立公務員心理熱線,聘請心理醫生為公務員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援助。 除硬件外,該市還注重制度建設。構建“陽光心態”教育調節培訓制度,將心理保健和心理調適內容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課程體系。以組織部領導雙向約談制度為載體,廣泛開展談心談話活動,緊緊抓住干部工作和生活中心理、思想變化的關節點,幫助廣大公務員塑造陽光心態,營造和諧心境。建立干部關愛工作機制,建立完善領導干部考察考核結果陽光反饋模式,切實加強機關文化建設,廣泛組織干部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干部緩解工作壓力,調解干部心理健康。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職業倦怠成基層公務員困擾 需加強心理教育
·政協委員:監控公務員財產效仿監控公司高管
·江蘇公考21萬人報名僅3成繳費 城管職位大熱
·江蘇公務員報考“城管熱” 最熱競爭比614:1
·3名公務員收“好處費”被開除 造成損失187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