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某大學的陳博士認為,勞動力短缺對于未來中國發展來說是個積極的信號。短缺的勞動力市場會使我們開始關注勞動力資源對于中國崛起夢想的重要性。只有當為這種稀缺的勞動力資源支付更高的報酬時,我們才會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性,而技術創新也會隨之綻放。他說,如今有的人在談論中國屈崛起之際,總愛用那些以廉價勞動力堆積出來的GDP和羽翼漸豐的國際影響力作為他們的例證,這是一種認識的誤區。他介紹到,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杰里夫·薩克斯教授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資源詛咒”現象: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高速經濟增長,比如,擁有豐富資源的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正經歷著較低增長或者還在痛苦的經濟增長中掙扎;而相反的是,韓國、新加坡和瑞士等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經濟卻表現出異常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現在來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俄羅斯也已陷入“石油詛咒”的陷阱之中。究其原因,就在于這些順取逆守的資本家在獲得原始資本積累之后,非但沒有像新自由主義者所期望的那樣,向社會支付再生產所需要的市場價格,反而利用與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政治力量的強大勾結,向工人支付低于再生產所需的低工資,以更低的價格繼續獲得大片優良的自然資源。陳博士說:“我并不擔心處于發展軌道的中國會像俄羅斯那樣陷入‘石油詛咒’陷阱,但是非常擔憂會陷入‘人口詛咒’的陷阱。”目前中國制造業如若不應對得當,極有可能淪為建立在沙子上的王國,難以經受真正的風雨洗禮。 5.早在1999年,學者馮艾盟就指出制造業是未來經濟繁榮的關鍵,他認為,與先進的服務業相比,制造業所能創造的就業崗位組合要好得多——每個人都能從制造業中獲得工作,從藍領工人到工程師、科學家,乃至頂級高管。先進的制造商可以積累大量秘密的生產訣竅,這些訣竅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從做中學”,擁有過些訣竅能避免其受到來自于擁有廉價勞動力的海外競爭對手的威脅。按單位產能,制造業公司的出口能力比服務業公司強大近10倍。制造業的出口能力之所以表現優異,是因為制造業產品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的出售幾乎不會遇到適應性的問題,而服務業產品如電腦軟件,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才能滿足海外市場上不同的文化需求。 在戰后經濟復興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制定了“產業合理化計劃”,把綜合機械加工、冶金和化工等制造業作為發展出口的主力產業。早在1958年,日本就制定了職業訓練法,重視勞動力素質和職業教育的做法一直延續至今。正是日本的制造業中有一大批以技術為自豪的勞動者,使許多日本產品精致異常,日本產品形深入人心,制造業不斷得以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開始進軍歐美市場,在當地成立公司,當地采購、當地生產。1985年以后,日元急劇升值,日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為降低生產成本,出口企業紛紛將工廠遷往人工費低廉的亞洲各國,隨著制造業基地對外轉移,引起國內制造業的萎縮,出現了所謂“產業空洞化”現象,日本國內看似繼續引領研發,卻離工廠越來越遠,創造力越來越弱,日本的有識之士驚呼“我們正處于空前的空心化危機中”。 “德國制造”125年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它是德國在“二戰”后崛起的密碼,世界金融危機中挺立不倒的依靠,歐債危機中仍“一枝獨秀”的答案。100多年中,任何一件“德國制造”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受到各國的歡迎。當美英等西方國家紛紛把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外包,自己轉向來錢更容易的金融業時,德國仍將主要精力放在制造業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的提高上。正是這種制造業立國的發展戰略,不僅讓德國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促進了德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也使得德國具備了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堅實產業基礎。美國《新聞周刊》曾在題為“眾廠之廠”的文章中感嘆:德國制造之所以稱霸世界,是因為德國人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有專家認為,德國的制造業與美英制造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德國重視以人為主導的生產,而美英重視資本為主導的生產。在金融危機期間,美英國家的制造業部門大量裁員,而德國政府通過政府扶持和補貼等手段,盡量維持制造業就業穩定。因為資本沒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師一旦被解雇就再難重返崗位了,這是危機過后德國的研發密集型制造業能迅速恢復的重要原因。 6.克里斯蒂安是德國勃蘭登堡州一個小企業的木工。他初中畢業后,面臨的選擇是繼續深造學習,還是進入職業學校學一門手藝。“我和父母分析了自己的情況和家庭條件后,決定上職業學校的木工專業。”克里斯蒂安介紹說,“在德國,經職業技術培訓后的技術工人待遇很高,也很受尊重。我16歲上職業學校時,每月就能掙400歐元,足夠自己生活了。再過兩年我就有資格參加高級技師考試,26歲我完全有可能成為高級技工。”德國大學學制較長,一般6年,克里斯蒂安的初中同學大學畢業后起碼26歲,6年大學的開銷最少4萬歐元,畢業后還一貧如洗的時候,他的存折上已經有5位數字的存款了。 德國制造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個國家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德國目前有各種職業學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學外,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費用主要由政府和企業承擔,培養一名職業學校學生每年平均花費1.5萬歐元,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只是這一費用的三分之一。另外,企業還提供實習場所,并發給學生每月500至800歐元不等的生活費。德國《職業教育法》中,對參與職業教育企業的資格、設備、場所等方面都有所規定,能夠進行職業技術教育,表明了企業的水平,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種榮譽,當然企業也會享受到國家的經費補貼。但也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或愿意親自培養人才,對一些企業來說,購買培訓設備、找人實施培訓的費用十分昂貴。于是,一些專門幫助企業承擔學徒“校外培養”任務的職業培訓中心應運而生。企業需要什么,培訓中心就培訓什么。 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政府和工業界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聯邦政府、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工商協會,各司其職,目的只有一個:培養技術型人才,保持德國競爭力。德國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認可培訓崗位并對培訓、創新以及相關研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為職業教育學校設定課程,為教職人員提供資金支持等事務則落到各聯邦州的頭上。同時,聯邦州還需監管商會活動,因為商會在職業教育中承擔了監管企業、證書發放等重要任務。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中堅力量,企業有必要不斷創新、更新職業培訓崗位,提名專家參與規則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訓補貼。工商聯合會和手工業協會兩大協會負責監管企業,包括核實企業培訓資質、監管企業培訓、登記培訓合同、管理考試等重要環節。此外,商會還會為企業培訓提供咨詢,在企業與學徒產生糾紛時充當調解人角色。法國總統曾感慨地說,德國每年要向西歐出口很多產品,但看來還應該出口另一種產品,這就是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制度。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廣東公務員考試申論題:談農技推廣農村維穩
·廣東公務員筆試26萬人參加 考錄比約20:1
·公務員考試:考碗族何時不再迷戀“鐵飯碗”
·2013年湖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試卷
·2013年湖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試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