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2月13日,北京市公布《進一步加強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工作方案》,明確表示將“制定高峰時段票價差別化方案并擇機出臺,通過價格杠桿分散高峰時段客流壓力,降低大客流風險”。 全國最低的地鐵票價——每張2元坐到底的北京地鐵票價,或將面臨調整。此事引起熱議。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綜合分析] 公眾之所以如此關注地鐵漲價的消息,一是因為首都的示范效應。北京漲價了,其它地方跟著漲價也就不遠了;二是地鐵漲價的公交傳遞效應。對大多數人來說,選擇何種交通工具出行,除了便捷性之外,還會考慮性價比,地鐵漲價了,部分乘客就會去選擇公交車、出租車,甚至是私家車,接著新的擁擠、堵塞、污染問題便接踵而至。 一方面,地鐵調價需要充分考慮民意訴求。無論從財政承受能力,還是從分散客流壓力、化解客流風險的角度,制定高峰時段票價差別化方案,都可以作為選項之一。地鐵票價是一項公共決策,也是民生舉措。怎么調,調多少,具體怎么實施,高峰和低谷的數額如何確定,背后涉及多方利益,既要考慮政府財政的現實壓力,又要考慮費用變化對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影響,力爭找到一個科學合理的平衡點,實現財政可持續、民眾可承受。做到這一點,無疑需要充分調研論證,廣泛吸納民意,不斷接近各方心中對地鐵票價的最大公約數。 另一方面,地鐵調價的分流效果需要時間來證明。終結“2元通票制”,提高票價要達到分流乘客效果,只有乘客認為票價的提高大幅度增加了他們的生活成本,耗費的時間和票價遠比乘坐公交車高很多,才會選擇分流。否則,乘客只會選擇多花一點乘坐地鐵費用,也不會放棄乘坐地鐵,這就達不到分流乘客的目的,也就緩解不了地鐵擁擠程度,只是給老百姓的出行成本添堵。 [措施] 在目前條件下,北京地鐵漲與不漲,不是主要問題;漲多少、怎么漲,才真正考驗各方的智慧。打破在地鐵價格調整上的禁忌,讓問題回歸其本身、回歸到理性,廣泛聽取民意、匯集民智,一定能找到一條讓北京地鐵釋“重”前行、良性發展的新路徑。 北京地鐵調價,應首先問市民答不答應,不要等調價成定局了,再去開聽證會。再者,地鐵票務改革,不能由乘客“埋單”,有關部門與其思謀著地鐵漲價,不如在購買公共服務上有更大作為,讓政府承擔更多的公共服務成本。更重要的是,若想緩解交通壓力,尚須在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上下工夫。比如,不妨向莫斯科地鐵學習精確控制技術,高峰時段把行車間隔縮短到50秒,這樣就可以大大緩解車廂內的擁擠現象,讓市民真正享受到出行便利和成本降低雙重利益。 同時,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應跟得上民眾期許的節奏。比如說,增加夜班公交、地鐵營運延時;增強運力,紓解營運資源緊張;優化線路設計,讓民眾少些“轉車”的折騰……北京地鐵縮短發車間隔、加快線路建設,也正著眼于此。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2014國考面試熱點春節特刊:教育腐敗
·2014國考面試熱點春節特刊:地鐵漲價
·2014國考面試熱點春節特刊:“井底蝸居”
·2014國考面試熱點:清華博士“棄研從教”
·公務員抱怨遭同學反問:苦得過礦工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