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易林 “就業那么難,誰不想捧鐵飯碗?”在上海某知名高校就讀的安徽籍研三學生李雷(化名)說。李雷此前已參加過中直機關的公務員()招考(俗稱“國考”),成績并不理想,他一直將省考作為真正的志愿,甚至在省考輔導資料的扉頁上寫下“志在必得”四個大字。(4月22日新華網) 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享受著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一系列社會福利。在中國,公務員不但被稱作“鐵飯碗”,還被稱為“金飯碗”。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的推波助瀾下,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更多的應屆大學畢業生選擇了公務員這個穩定而又相對輕松的職業。 據統計,2012年報考國家公務員的總人數為133萬,而計劃招收人數為1.8萬,也就是說大概每73人爭奪1個公務員崗位,由此可見公務員競爭的火熱程度。如今,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考公”一點都不為過。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讓年輕人前仆后繼的“好工作”也曾遭到過質疑。去年,2006年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說:“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輕人,都擠著想去做公務員,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一石激起千層浪,年輕人當公務員是“屈才”還是“鍛才”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現如今“穩定、地位高、無壓力”儼然成為了公務員的代名詞,很多人覺得公務員的生活就是“喝茶看報混日子,上網聊天等下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是源于對公務員的這種理解,想求穩定,才拼命要過公考這座“獨木橋”。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本無可厚非。可是一旦以這樣一種心態進入公務員隊伍,工作開展難有動力,創新精神匱乏,很容易患上“早衰癥”,提前進入“吃空餉”、“混日子”的狀態,無異于是“慢性自殺”。那“屈才”一說可就不是無稽之談了。同時,大量的年輕人涌入公務員隊伍,必將導致其他行業的人才流失,造成各行業人才比例失衡。而這恰恰證明了菲爾普斯的觀點,年輕人當公務員是一種嚴重的浪費。 種種跡象表明年輕人當公務員是“屈才”,是浪費。但是這種觀點過于片面,可謂以偏概全。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接受了更為廣闊的教育,學到了更為豐富的知識,他們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更能與時俱進。這恰恰是我們現行干部隊伍所缺少的。年輕人經過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方式,充實到了各級領導崗位,優化了干部隊伍結構,激發了工作積極性,使得整個干部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也提升了整個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和戰斗力。同時,也響應了黨中央年輕干部隊伍的號召。如此一舉多得的“鍛才”制度,和“屈才”真是風馬牛不相及。 當然,年輕人當公務員到底是“屈才”還是“鍛才”我們還需理性看待,切忌以點帶面,無中生有。只有于“屈才”中去其糟粕,于“鍛才”中吸取精華,才能真正讓年輕人于更廣闊的平臺展翅高飛。 (東北新聞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年輕人考公務員真的是浪費嗎?
·公務員遭城管圍毆續:中隊長撤職 4人被辭退
·多地報名人數下降 公務員考試真的降溫了嗎?
·探訪廣西公務員筆試閱卷點:每人負責評1道題
·安徽4城管打公務員被開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