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計湘婷(微博) 最近一個月,我遇到一個令我感動的故事:一個大三的學生,為了做好考研(微博)的準備,跑到某著名學府,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敲開了三座宿舍樓總共八百多間宿舍的大門,終于在最后一間宿舍里找到了好心的學長,加入了他們的項目小組,從而認識了他們的導師,最終得到了導師的認可。 就在全力備考期間,這位同學收到一家著名外企的實習邀請,月薪七千元。這在別人看來有如天降餡餅一般的機會,卻被他婉言謝絕了。他說:“因為我想讀研,讀研之后會有更多這樣的機會,我并不后悔。” 另一個類似的故事,發生在我的身邊。四年前,我的一位朋友辭去出版社的穩定工作,加入了“北漂”考研的行列,在狹小的出租屋中,她經歷了兩年的孤獨、窘迫、失戀的種種煎熬,最終如愿以償。 這兩個故事都關乎“理想”。心懷理想在這個大多數人都在循規蹈矩的世界里是如此珍貴,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有許多實用主義的規訓,將我們捆綁在殘酷的競爭之中――這種邏輯的結果是多數人總是感覺自己很失敗。然而,做這期雜志的時候,我還是讀到了如此多的關于夢想與叛逆的故事,這些故事敘說著考研人的奮斗與迷茫,困頓和堅持,每當看到動情之處,我便想起那些柔軟而青澀的校園時光,想起那略帶瘋狂與天真的青春歲月,有一點唏噓,然后心頭一熱。 曾經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無法判斷不曾考研的那一個“我”是否會更堅強、更成熟、更寬容,因為選擇總是隱藏著諸多不確定性。是的,我們的確不知道讀研之后我們會得到什么,也很難預測會失去哪些機會,但有熱愛、有追求本身就是一件純粹而美好的事情。“讀研能讓我找到好工作嗎?”“我還需要再考一年嗎?”……其實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我們與其對這些無法準確預知的問題苦苦追問,不如從容一些,快樂一點,為自己制定一個合適的目標,然后集聚能量,努力向前。 一直記得蔡康永的一段話: “我們常常望著天上的某顆星,被那顆星的光感動,對那顆星的光許愿—— 而那顆發出光芒的星,其實早已在幾百萬年以前,毀滅不見了。 也并沒有人,把星的死訊,一一捎來給我們。 對我來說,只要抬頭時仍看得見光,那顆星就仍在。” 其實,考研與否并不是我們人生中必做的選擇題,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顆星,擁有一份執著與堅守,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
·工程博士試點招生被擔憂成高校賺錢工具
·人生兩重天 考研人回憶如何尋覓方向
·該考研嗎?別讓青春成“刻骨”的傷
·考研備考:撥開云霧飛往夢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