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郭璟 攝影 胡健 西南大學操場邊,一輛山地車停在我們面前,騎車的男孩穿著黃色T恤,戴著棒球帽,貓著腰探頭下來,對著我們的車里說道:“老師,你好,我是段永杰。” 上個月底,他剛剛完成了一項在同學眼中有點“扯淡”的行程,從上海一路騎行回重慶。 一輛自行車+一頂帳篷就上路 段永杰長了張國字臉,中等身材。他在西南大學讀研二,26歲,曾在北京工作,去年才考的研,專業是新聞學。 千里迢迢騎行上學的事并不鮮見,但是段永杰的騎行是有主題的——一路體驗和感受中國的新農村建設。 這個主題跟他在學校里的“身份”有關。段永杰是研究生院學生會副主席,7月,他參加了三下鄉活動,是以新農村建設為主要內容。親自走了一圈,他感觸頗多,也更堅定了那個“不靠譜”的騎行計劃。 當月中旬,段永杰到了上海,參加完一星期左右的培訓后,他在上海買了一輛自行車和一頂帳篷,把銀行卡交給姐姐,帶上1000多塊錢,背著旅行包,這就出發了。 想看看從東到西的新農村建設 段永杰穿的黃色T恤上,正面印著一個LOGO:“三農行,基層行”,本以為是三下鄉發的文化衫,段永杰一笑,搖搖頭說:“這是我自己設計的,我一共印了10件,就在我們學校校門外面,20塊錢一件。”他這一路穿的都是這一“件”衣服。 大約40天時間,段永杰經過了浙江、江蘇、安徽、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四川、重慶等10個省市,按照之前規劃出來的路線,走入了20多個有名的新農村,還有一堆沒有名氣的村莊,實現了他看看從東到西的新農村建設。 “走之前的想法是,從最發達的上海出發,一路向西,深入到祖國腹地,看看東西部的新農村建設到底有什么不同。”段永杰說本來他開學讀研二,也沒有什么課程,所以原計劃是從上海一直騎到青海,但是中途接到導師電話需要他返校,他這才取消后面的行程,直接回了重慶,“準備下個假期把后面半程完成。” 走了那么多地方,段永杰說,對東部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印象特別深刻,也覺得他們有很多經驗可以傳授,“到的地方,如果覺得不錯,我就會呆上兩三天,跟村民聊天,也會去找外來務工人員還有企業聊天,去深入了解這個村莊。” 段永杰生存小貼士 這一趟對段永杰來說除了想做課題研究外,社會實踐鍛煉也是重要目的之一,“我想看看自己有沒有生存能力”,說著段永杰把他在騎行途中的照片翻了出來。 晚上趕路:大聲唱歌壯膽 照片中抵達華西村、長江村這些名村的時間都是晚上,“今年各地都是高溫,所以我只能選擇傍晚、夜間行動,白天就在村莊里采訪,或是到村民家歇涼。”國道+省道+鄉村小路都是段永杰的重要通道,因為多是晚上趕路,沒有伴兒,他心里也免不了有些虛,“我經常一路大聲唱歌,消遣又壯膽。”(當然,為了安全著想,不到萬不得已,走夜路實在不是一個好主意。) 扎帳篷:選擇有攝像頭的地方 有一張照片是段永杰正在扎帳篷,背后是中國第一村的大牌坊,問他為啥在這里扎營,他說:“這背后就有一個攝像頭,萬一出了什么事能拍得下來。出門在外,安全還是第一,走之前我還是買了一份保險。” 費用:每天有預算,花完了就求助鄉親 8月30號,段永杰回到重慶,出發時帶的1000多塊錢還剩了60多塊,“出發時就定了量,每天的預算在40塊錢左右,一路上主要以干糧充饑,花費最多的是買水。” “如果當天預算花完了,我就會去找村民,他們特別淳樸,還給弄好吃的。”段永杰說。 走了這一路,段永杰構想的課題“新媒體語境下中國東中西農村的文化傳播”也有了些眉目,昨天見到他的時候,他剛開完會,急匆匆的,能看到T恤被汗給浸濕了一塊。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香港研究式碩士吸引名校學子追捧
·武漢25歲研究生欲建造超跑洗車集散地(圖)
·蘭州大學201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3100人
·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4500人
·國防科技大學201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118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