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食物安全亂象頻出的今天,“我們還能吃什么”成了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2012年,一名愛買菜、愛下廚的年輕人終于“忍無可忍”,決心利用活性炭種植技術,自產自銷“零農藥、零污染、非轉基因”的健康蔬菜。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冷僻而“另類”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這個愿意卸下高學歷的光環(huán)、和“農”字沾邊的年輕人,便是暨南大學2012屆化工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陳海斌。經過了一年多時間的奮斗,他的團隊已能夠生產40多個品種的應季蔬菜,擁有了200多個固定客戶,單日的蔬菜銷量可達到500斤,生意好的時候個人月收入過萬元。 耀眼的成績背后,永遠是不為人知的辛酸:創(chuàng)業(yè)一年多以來,菜棚、賣菜點等建設前前后后共花費了陳海斌團隊180多萬元的投入,一度頂著負債的壓力堅持經營;作為核心成員的陳海斌,種菜、割菜、賣菜、送菜,樣樣都得親力親為;為了在第一時間將新鮮蔬菜配送上門,他們時常在深夜或正午采摘,與夜露和烈日為伍;因為工作辛苦等原因,原先5人的核心團隊中已有兩人離開……即使如此,陳海斌仍然為實現(xiàn)夢想而感到快樂。 “創(chuàng)業(yè)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在26歲之前,陳海斌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會去創(chuàng)業(yè),自己當自己的老板。直到2012年那年夏天,面臨畢業(yè)大關的他,也曾拿著簡歷到處參加應聘面試。他最初的想法和別人沒什么兩樣:獲得一份穩(wěn)定又高薪的工作,當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而這個打算之所以落空,在他看來,完全是因為自己“不會撒謊”。 他很清楚地記得,在一家公司的面試官詢問他有什么缺點時,他老實作答:“我不具備攻擊性。”他口中的“攻擊性”,指的是面對競爭全力出擊、敢于拼搶、甚至顯得咄咄逼人的“狼性”。陳海斌形容自己是一個更像綿羊的人,享受過程而不重結果。 然后,他被這家企業(yè)給拒絕了。于是,他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不適合在需要“狼性”的企業(yè)當中生存,那么我到底喜歡做什么?能做什么?他第一個想到的愛好就是“吃”。 由于食堂的飯菜不合口味,陳海斌常常自己買菜做飯吃。一次,有位老師看到他買的是空心菜,擔心空心菜重金屬和農藥超標,好心地教他怎樣洗菜。他心想:怎么吃個菜還這么麻煩?要是有不含重金屬、不打農藥的菜就好了。 機緣巧合,他在參加一個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過程中,結識了華南農業(yè)大學一位從事了20多年優(yōu)質蔬菜種植技術開發(fā)的教授,加入到華農專門研究無公害蔬菜種植的課題小組,開始著手探索活性炭種植技術,在華農的科研基地踏上了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他的團隊對“綠色健康蔬菜”的具體定義是:深層土壤混合活性炭種植,用山泉水澆灌,滴入植物營養(yǎng)液培養(yǎng),零農藥,零污染,非轉基因,可生吃的蔬菜。第一筆創(chuàng)業(yè)啟動資金10萬元,來自之前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收入。 “我原本以為自己會沿著念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的軌跡,娶妻生子,過一輩子。但是沒想到竟然去做了這么一件‘不靠譜’的事情。”回顧創(chuàng)業(yè)中的一切,陳海斌感嘆說:“創(chuàng)業(yè)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如果當初沒有得到老師的技術指導和提供機會,我根本不可能做下去,光是我自己去尋一塊好地,起碼要耗費一年時間,還得付出昂貴的租金;如果沒有一個團隊支撐著我,我哪來三頭六臂去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去渡過各種難關呢?” 陳海斌特別感謝的,還有他的家人。他出生于湖南農村,父母靠務農和做小買賣,養(yǎng)大了他和弟妹3個孩子。雙親文化不高,但幾乎從不干涉他的個人選擇,從上大學選專業(yè),到就業(yè)找工作都是如此。雖然父母并不希望他讀完研究生還要跳回“農門”,但說了一句讓他深深記在心里的話:“萬一將來要是沒飯吃,你就回家吧,家里供你吃的飯還是有的。” “貨真價實做生意” 解決了種菜的技術性難題,怎么把菜賣出去這個難題又接踵而來。活性炭種植蔬菜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是個新事物,加上價格比菜市場售價要高,一般人不會輕易“幫襯”。一開始,陳海斌把顧客群體設定為對活性炭種植技術具有一定了解、同時也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本校老師。即便如此,他跑了不下5次宿舍樓,軟磨硬泡,才成功把第一份蔬菜賣了出去。 接下來,陳海斌開始努力讓更多的客戶群接受他的蔬菜。為了打開市場,沒有后臺和任何關系的他,干脆跑到附近的酒店、餐廳等場所進行上門兜售。沒人理睬,他就坐在冷板凳上干等。在珠江新城附近一家西餐廳售菜的經歷最讓陳海斌受挫。當時,陳海斌往這家店跑了兩三次,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的蔬菜無論味道、賣相還是價格都比那家餐廳原先的蔬菜提供商更具競爭力,但餐廳方面仍然拒絕與他合作。“當時感覺真的很挫敗,后來,我想到這其中一定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靠我個人的努力無法改變,這么想就一下子豁然了。” 因為父母在老家做小生意的關系,陳海斌很早就有了買賣的意識。他早早地悟出了一個道理:“做買賣的關鍵不在于賣相,而在于貨真價實。好就是好,不好我就實話實說,一點也不騙人,這樣才做得開心。” 一年多下來,陳海斌的團隊又在清遠開設了高端葉菜生產基地,加上華農的基地,他們能夠應時應季地生產包括普通蔬菜、高端蔬菜、配菜等40多個品種的蔬菜。與此同時,團隊在廣州設立了暨大、華農、華工三個賣菜定點,顧客可以自行上門提貨,也可以要求送貨上門服務。陳海斌的團隊每周除了周三和周日休息,其余時間都會把當日的新鮮蔬菜送到天河、海珠和越秀各區(qū)的顧客手中。現(xiàn)在,他的顧客除了高校老師,遍及醫(yī)務人員、百貨經理、銀行高層等各個職業(yè)人群。 “雖然現(xiàn)在蔬菜產量和客戶數(shù)量提高了,但我們對蔬菜從生產到運輸方面的質量要求也在提高。”陳海斌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目前他們已在改進大棚、農業(yè)設施和運輸工具等方面累計投入了180多萬。他還有一個大膽的設想:明年為每個大棚安裝上攝像頭,把24小時生產監(jiān)控視頻傳到網上,歡迎網友監(jiān)督。 “我想讓所有的人共同見證,我們賣的的確是零農藥、零污染、非轉基因的健康蔬菜。”陳海斌如是說。 至于收入方面,他也想得很清楚:“農業(yè)產出很慢,創(chuàng)業(yè)3年內能維持基本生活費用我就很滿意了。” “人生總得闖一闖” 到今年夏天,陳海斌的顧客人數(shù)達到了200多名。有些老主顧心疼他日夜操勞,有時候會建議他租個鋪位以免奔波之苦,有時候也會好奇打聽他創(chuàng)業(yè)的來龍去脈。 陳海斌說,他的價值觀其實很簡單:“服務萬家是我最開心的事情。”顧客的滿意度就是他最大的成就感的來源。有一個70多歲的海歸老奶奶非常喜歡吃他種的菜,買菜時經常和他拉家常,還會和他分享自創(chuàng)的新菜式,或者介紹國外的先進農業(yè)技術。有一次,老奶奶出門旅游去了,一回來就打電話訂菜。電話那頭,老人家親切地對他說:“海斌啊,我好想念你的菜啊,好久沒吃了。” “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過朝九晚五、與世隔絕的生活,遠遠比不上我送菜時聽到顧客的認可更幸福。他們的評價讓我覺得,我正在做的事是非常有價值的。”陳海斌一臉笑容。 每個工作日,到了下午3點,陳海斌會把電子稱和剛剛采摘的蔬菜整理好,放在社區(qū)賣菜點的桌子上,然后踩著單車出門去送菜。在這個“無人銷售點”,他從來沒有丟過菜。“我信任社區(qū)的鄰居們,他們也對我做到了誠實守信。很多鄰居還會跑下樓來,給我?guī)沓缘摹_@樣的社區(qū)關系讓我發(fā)自內心地感到快樂。” 作為一名碩士生,陳海斌從不覺得自己過去念的書都“白念”了。對于名牌大學畢業(yè)生去賣豬肉之類的熱門新聞,他也很關注。他的看法是:“文化底蘊會開拓一個人的視野,讓人能夠有條不紊地規(guī)劃自己的事業(yè)。” 證明之一便是陳海斌不光賣菜,還和本地一些知名的奶制品、豆類食品廠商合作,開展關聯(lián)式販賣模式。這些合作廠家都是他經過認真考慮、慎重挑選的,選擇的標準之一是都市人群對各類健康食品的需求程度。“這種模式拓展了我的業(yè)務,也更好地滿足了顧客的需求。” 此外,喜歡網購、玩微信的陳海斌還為自己的銷售中心設立了包括短信、電話、微信在內的多渠道購買方式,還打算開辟網上訂購通道。與此同時,他還在籌劃讓自家蔬菜打入香港市場。“在通過香港檢測標準方面,我很有信心。” “現(xiàn)在,我雖然還賺不了大錢,但日子過得很自在,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創(chuàng)業(yè)的生活固然艱苦,但也時常帶來驚喜。走到今天,陳海斌依然無悔當初的選擇。“人生總得闖一闖,褚時健70多歲出獄了還去創(chuàng)業(yè),我還不到30歲,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想做就一定要去做。我從沒想過結果如何,只想著把我們優(yōu)質的產品和服務帶給大家。創(chuàng)業(yè)肯定會有失敗的風險,大不了回家,還有父母等著我。我有什么好怕的呢?” (南方日報)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清華-東京工業(yè)大學聯(lián)合研究生培養(yǎng)項目走過十年
·中國社科院2015推免及稅務碩士統(tǒng)招辦法
·溫州大學讀研全程費用無憂 每生每年6000元
·江蘇13市組團招博士 優(yōu)厚待遇年薪50萬
·深圳擬提拔8名干部含3位博士4位碩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