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華網濟南12月4日電 (記者任騰霄 陳灝)在“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背景下,中國一些地方“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流行,這種“訂單式培養”模式使得高校、企業和畢業生從中獲益。 2日至3日,來自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的40多所高校及全國知名民營企業的代表聚集山東章丘,就“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交流研討。在這次研討會上,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受到各方關注。他們與海爾集團、海信集團等企業展開合作,陸續開辦了“海信班”、“錢江班”等46個“訂單班”,3年來先后為企業“訂單培養”近萬名專業人才。 這種模式也受到了企業的歡迎。據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院長常鳴翠介紹,2010屆“海信訂單班”157名畢業生全部進入海信集團就業,許多畢業生已經迅速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海信集團工會主席姜斌說:“與杏林學院合作,不僅解決了我們所需要的專業人才,還省去了我們自己辦學、培養專業人員的費用和麻煩。” 這一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高校和企業采用,尤其是在經濟較為活躍的沿海城市,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更加密切。以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自2007年起,學校與世界500強企業迅達電梯公司合作,以“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工擔”的方式共建電梯技術學院。通過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他們實現了畢業生100%就業。 浙江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徐穎云認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僅憑高校一己之力不可能實現。但高校完全可以通過調整學生培養模式,使畢業生更受社會歡迎。 (任騰霄陳灝)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內蒙古高校聯手推薦畢業生就業方式受歡迎
·中國嘗試訂單式培養 化解就業難和企業用工荒
·中國嘗試訂單式培養化解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
·長春:東北地區28所高師院校供需洽談會舉行
·招聘企業不再打“戶口牌” 稱想實實在在招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