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擔憂的不僅是學生。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我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并不是自由申請入學,每個考生只能從招生中獲得錄取通知書,因此考生首要關注的不是能否獲得全獎、半獎,而是能不能被錄取。這種制度之下,獎學金并非學生報考學校考慮的重要因素,由于考生無法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后,再結合學校的教育質量、提供的獎學金選擇大學,因此大學設立獎學金的積極性并不高,學生能拿到的獎學金并不高。 在他看來,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推行的本科收費并軌繳費上學改革后,獎助學金制度沒有跟上,這一問題直到10年后才基本解決,目前也面臨同樣問題。 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從國外的經驗看,攻讀博士者一般都享有全額獎學金,博士生不用為求學階段的學費和生活費擔憂。我國博士生教育在實行收費改革之前,雖然免費但生活補助很低,很多學生還要為生活壓力而煩惱,不少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兼職打工,一心想著怎樣早一些畢業出去掙錢。如果收費改革之后,攻讀博士要自掏腰包,那么博士生的學習、科研和生活環境將無法改善,很可能變得更糟糕。 趨勢 研究生培養或向優質學科集中 根據現行政策,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計劃需要年年審核,與導師數量、科研成果掛鉤,促進研究生培養向優質學科集中。“那些拿不到科研經費的學科逐漸被淘汰,也減少了研究生培養的資源浪費。” 從2005年起,我國就開始探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2007年試點的高校達到17所,改革后的研究生不再區分公費和自費,而是采取獎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學費和生活費。 據了解,試點改革以來,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都先后參加了試點,按規定每位新入學的研究生都要交納學費,但是因為學校提供的研究生獎學金覆蓋面比較廣,所以絕大多數研究生都不用再從自己腰包里往外掏錢。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2012年入學的全日制研究生已實現了獎學金全覆蓋,即在讀的研究生只要達到相關評選要求,就可以獲得獎學金,其中一等獎學金不僅足以抵扣學生一年的學費,每個月還能拿到400元左右的生活補助。 在暨南大學,也實施著類似的研究生獎學金政策,學術型研究生可以享受獎學金全覆蓋,而專業型碩士則只有部分可以享受。當然,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則有相關懲罰政策。 從已試點的高校來看,由于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研究生求學的壓力并沒有隨繳費制度的實行而增大。但是,此前試點的高校都是985、211高校,這些學校辦學資源相對豐富,獲得國家較多的投入。非985高校、非211高校可能因辦學資源有限,導致獎學金、助學金覆蓋面小而增加學生的求學負擔。 此外,實行全面收費制度,國家獎學金名額有限,覆蓋率必然下降,也會影響到受惠學生人數。比如華南師范大學全校只有40多個國家獎學金名額。總體算來,全校只有約一半碩士生能夠拿到從國家到地方的各類獎學金。 而該政策對涉農院校的貧困生影響更大。廣東仲愷農學院研究生部有關負責人說,涉農院校貧困生的比例約在20%-30%,估計2014年實施上述政策后,貧困生占研究生的比例可能會明顯下降。因為國家2014年獎學金的覆蓋面為4.5萬人,大約為2012年博士、碩士研究生總數的10%,即使全部給貧困研究生也不夠。所以,自費對貧困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則認為,研究生收費,其實主要就是改變培養的資金流,確切來講就是研究生培養的經費來源。除了獎學金、助學金外,導師資助制也是重要渠道,這一制度在國外通行。實際上,如果導師的科研經費能夠為學生出學費的話,不失為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美國研究生的高額獎學金主要來自導師的經費,而學生創造的價值遠高于此。 “在很多理科專業,優秀的研究生是稀缺資源,博士生時期是創新能力很強的時期,導師花錢搶都搶不過來。”諶新民說,他所研究的人力資源課題不少是政府資助的重點項目,科研經費比較充裕,他帶的碩士、博士都參與,課題完成后他們都會得到不少收益。 據介紹,一些項目充足的導師帶的研究生,每年收到的勞務費都足以支付學費。如果“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崗位津貼資助力度”能夠落到實處,研究生即使拿不到獎學金也能夠負擔得起學費。 “在華農,如果拿不到資助課題的教授就會取消研究生招生資格,這個制度已實行了多年”,華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羅明忠說。 他認為,自費會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進而影響到對學校教育平臺、導師、研究氛圍和質量等整體教育格局和教育質量的變化。在他看來“研究生招生與導師課題掛鉤,科研能力相對弱些的學生會受到激勵。同時,也會促使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科研潛能,便于提高生源質量。” 另外,根據現行政策,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計劃需要年年審核,與導師數量、科研成果掛鉤,促進研究生培養向優質學科集中。“那些拿不到科研經費的學科逐漸被淘汰,也減少了研究生培養的資源浪費。學生在選擇學校時會更理性,不排除985、211高校會更吸引學生,可能會導致中國研究生教育培養單位的逐漸分化。”羅明忠表示。 “對于基礎學科和國家亟須的學科,設立的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政策是有傾斜的。”羅明忠認為這個趨勢非常正確。 考研不再是就業的“避風港” 周刊速評 劉茜 研究生培養制度改革,對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培養機構來講,這一改革勢必帶來研究生培養一系列的變化。而對于學生來講,讀研的性價比發生變化,是否要讀研值得重新考慮。研究生教育再也不能成為躲避就業的“避風港”。 “本想找工作,可跑了幾場招聘會沒發現合適的工作崗位,在網上投了幾份簡歷也是石沉大海。就決定考研了”。不少大學生這么告訴記者。于是大量研究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成了“碩蟻”,廣東省研究生就業率已持續七年走低。 為何考研成為躲避就業的“避風港”?這與公費制度密切相關。華南師大諶新民教授說,免費制度容易讓那些本來并不想做研究卻不愿意接受就業挑戰的學生混入考研大軍,而過去學生僅憑入學成績來決定其是否能享受2年或3年公費研究生待遇。自費不僅能讓學生更慎重地考慮是否接受研究生教育,選擇自己向往的學校和專業,培育一批愛專業、有興趣、有學術追求的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競爭,提升教育質量。 根據“騰訊—麥可思”最新發布的2013屆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意向分析,計劃國內讀研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更好就業和想去更好的大學,僅有9%的學生考研是為了做學術研究。專家認為,如果學生抱著這樣的思想去讀研,將難有一流的研究成果。其實社會對學術性人才的需求有限,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我國畢業研究生人數就達43萬人,社會不可能提供這么多學術研究崗位;按照只有9%的考研生想做學術研究的話,我國考研大軍180萬,9%也超過16萬人,做學術研究綽綽有余。 按照國際貫例,研究生教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向博士教育過渡,輸送學術型人才,從學術研究角度分析,從事學術研究一般需要接受博士教育訓練;二是職業化教育,完成本科生走向社會的職業化過程,或者對在職人員進行提升。前者為培養學術型人才,后者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就是單一的培養學術人才。 隨著研究生規模的持續擴大,我國教育部門已經意識到再不能按單一的學術性人才目標培養研究生。于是,教育部門規劃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減少學術性碩士培養,增加專業碩士招生,按照教育部的計劃,到2015年,專業碩士招生和學術碩士招生達到1:1。 但在實施調整過程中,不是由研究生培養機構自主根據國家的政策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調整,而是由政府教育部門直接參與推動學校調整。如此一來,專業碩士的招生規模雖然大了,但是一些學校并沒有做好準備就倉促上陣,結果專業碩士與學術碩士的差別只是名稱變了、地位變了(專業碩士被認為比學術碩士低一等)、學制變了(專業碩士的學制少一年),而課程未變、師資未變、培養模式未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研究生教育的評價并不可能發生變化,還按照學術性碩士的培養方向來培養的研究生就業前途仍然堪憂。 有專家指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學校缺乏辦學自主權,包括招生自主權、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課程設置自主權、導師教育自主權、學位授予自主權,這導致研究生培養缺乏特色,必然產生受教育者需求和學校教育模式單一的矛盾。實施自費制度后,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將逐步減少和就業為導向比例會增加。學校為了保證研究生將來的出路必然會調整專業設置。 用華南農業大學羅明忠教授的話來說,研究生實行自費上學后,受考驗的不僅是學生,而且還有學校和教授。因為國家獎學金金額不足,實施教授項目資助制度,如果學校設置的學科沒有市場前景,教授從社會上拿不到項目和經費,也只能被淘汰。華南農業大學的實踐也證明,好的學科不愁課題資助資金,研究生就業也不用擔心。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考研不再是就業的“避風港”
·女大學生求職掀熱潮 女研究生扮東方不敗
·本科比碩士吃香 職場學歷現“逆差”(圖)
·“考研熱”背后的就業焦慮(圖)
·為就業“劍走偏鋒”學手藝 大學生學起開挖掘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