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蓉蓉是湖南懷化學院中文系廣播電視專業大四學生,家住湘西的會同縣堡子鎮,父母都在廣東打工。半個月前,在考完公務員()后,粟蓉蓉第三次來到長沙找工作,連續參加了6家企業的招聘。很快,有兩家企業通知她來上班,可是不包吃住,工資只有1500元。粟蓉蓉對此很猶豫:“這點錢在長沙還不夠租房與交通的費用,爸媽為供我讀書,已經在外打工多年,我不想再向家里要錢了。” 粟蓉蓉班上有44名學生,找到工作的卻不超過5名?!耙话氲耐瑢W在考研()。有的同學是在逃避工作,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學校不入流,想要考上更好的大學,最好是北上廣的重點高校。”她說。 每每看到招聘網站上一些企業寫著“要求‘211’、‘985’高校畢業生”,再想想自己家庭條件和所學專業的激烈競爭,粟蓉蓉就會感到一種無奈。她告訴記者,學姐學長們大部分沒有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只有少部分在地市一級的報紙、雜志、電視臺工作。她前不久參加的招聘會,只有3家單位提供編輯、記者類崗位,她轉了半天,只投出一份簡歷。 記者采訪了永州的湖南科技學院、湘潭的湖南工程學院、岳陽的湖南理工學院等處于地市級城市的二本院校畢業生,他們的經歷或多或少都與粟蓉蓉相似。 弱勢階層學生就業更難 在采訪中,不少地方高校就業處負責人向記者大倒苦水:“相對于‘211’、‘985’的學校,地方院校就業形勢無疑更加嚴峻。我們花費的精力、物力、人力比重點高校多得多!” 湖南科技學院招生就業處副處長胡清華說,像湖南科技學院這樣地處偏遠的地方院校,缺乏就業資源,就業環境也沒那么寬松,學生的就業成本較大,并處在比較尷尬的位置,不能找到較高層次的工作,差一點的又不愿意去。從人才培養的定位來說,高職大??梢詫谂囵B,重點高校與行業性院校對口性也比較強,但大部分二本院校培養的是通識人才,行業性不強,專業不對口。 一些高校負責人表示,從生源上看,重點高校純農戶學生比例越來越小,但二本院校純農戶等社會弱勢階層學生比例卻越來越大,這也加重了二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程度。 胡清華說,這些年學校抓就業,首要的就是抓純農戶學生,但效果依然不明顯。以湖南科技學院為例,2013屆有本科畢業生3179人,其中純農戶家庭畢業生949人,幾乎占了三分之一。而這949名純農戶畢業生,截至4月底,只有283名實現就業。 湖南工程學院就業處副處長呂聰也有同感。他說,學校有70%的學生來自農村,而城市生源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文字處理水平甚至眼界的開闊程度,往往高于農村學生,這些因素也會成為其競爭優勢所在。因此,企業很少把機會給予地方本科院校學生。 教育系統帶頭杜絕就業歧視 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校長羅和安一直關注地方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在今年兩會上,他第二次提出“盡快出臺《反就業歧視法》,明確增加反就業院校歧視法律條款”的議案。 羅和安認為,近年來,根據畢業院校層次、身份硬性設置大學畢業生就業門檻的就業歧視問題,在很多領域非常嚴重,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反映強烈的焦點問題,用“院校門檻”來區別對待高校畢業生過于簡單粗暴,實際上剝奪了絕大多數畢業生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 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招聘活動,均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但胡清華注意到,很多單位盡管明面上沒寫,但在收簡歷時卻區別對待,連一些地方的教育局在招聘教師時也明顯存在差別對待:重點師范大學的畢業生,只要試教通過就直接錄用,而來自湖南科技學院這樣學校的師范畢業生,則要經過重重程序與選拔?!耙虼?,要規范招聘行為,還需細化到行動上,尤其是要從教育部門自己做起。”胡清華說。 胡清華建議,政府應對二本院校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地方高校在經費上適當傾斜,給予弱勢群體學生更多的關注,而教育系統更要從自身做起,進行專項督查,開通舉報熱線,堅決杜絕就業歧視。(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李艷紅 周平尚) ?。ㄖ袊逃龍?陽錫葉 李艷紅 周平尚)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袁新文:“最難就業年”如何破解
·70%學生來自農村 地方院校學生渴望就業援助
·北青報:清華博士求職被拒背后的學歷血統論
·多些就業公平,理想才能豐滿
·首經貿招辦主任曾慶梅:學校就業率五年都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