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一項調查,調查顯示,家庭的城鄉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有明顯影響。其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的城鄉差異最大。城市生源畢業生的就業率(87.7%)與農村生源畢業生就業率(69.5%)相差18.2個百分點。而且前者比后者的月薪也高出654元。 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出身的高校畢業生,要比農村出身的高校畢業生相對好找工作,而這種情況在普通高校最為明顯。那么我們提煉這其中的兩個關鍵詞,家庭背景和就業機會:家庭的城鄉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說產生的影響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原因又是如何呢? 中國社科院公布的這份調查叫《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其中提到,家庭的城鄉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有這明顯影響。家庭背景對于找工作到底有何影響影響?畢業生自己的感受,可以說是最真實的體現。家住泉州安溪的小王今年即將走出校門,他坦言,因為父母是農村人沒有太多的人脈資源,找工作全靠自己去探索。對于就業前景小王顯得有幾分悲觀的情緒。 同樣是今年6月份走出校門的在校生小柯就顯得從容。小柯是一名藝校生,從小就參加各種培訓班,學習和組織能力都比同班同學優秀。對于工作她并不是很擔心: 小柯:有一份好的工作非常重要,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要靠家里,有一些比較好的關系,然后家里有一些好的想法,希望你到哪一個公司去。 但是有的院校表示,并沒有專門針對農村和城市的畢業生,做過專門區分的就業率的統計。 安徽農業大學就業處處長韓正:我們正常的只管全校當年整體的就業率。比方說男女的情況,城市和農村沒有區別的統計。 然而,也有不少學校的就業部門的負責人向記者坦白,“人情”、“關系”因素,確實在畢業生找工作方面體現的非常明顯,而城市畢業生家庭相比農村家庭擁有更加豐富的人際關系,因此在找工作方面,的確會占優勢。閩南師范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林致遠表示,近幾年來,他在工作中發現,城鄉背景所帶來的差距,確確實實存在。 林致遠:中國是特別注重人情的社會,你現在找工作我看靠親戚朋友這個應該是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完全靠自己的當然也是比例很高,但是靠前面那個也還是多,現在特別是就這么一個小孩在城市里面,他肯定要動用所有的關系來幫他做這個事,能找到更好地,他們當然會去努力。 而在一些用人單位,尤其是國企和事業單位,不少招生單位的主管就坦言,選擇城市家庭的畢業生,主要看中的是其綜合能力。 招生單位:從我們公司近幾年招聘員工情況來看,出生于城市的員工在交流溝通還有創新能力方面,比出生于農村的員工要強一些,但是出生于農村的員工也有他們的優點,就是他們工作可能更為踏實、更為勤奮和刻苦,招聘過程中,我們更注重的是一個應聘者的綜合能力。 看來,家庭的城鄉背景確實對就業機會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那么這背后的跟原因又是什么呢?對于處于相對劣勢的農村出身的高校畢業生,尤其是受影響最大的普通高校的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們,我們又有哪些建議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研究員田豐說,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優勢資源流動的固化。 田豐:我們課題組研究認為,這個調查數據反映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當前社會流動的固化,所謂這個社會流動的固化是指當前在社會中處于優勢地位的社會階層,能夠通過高等教育使他們的子女謀求到相對較好的就業崗位,從而實現了他們優勢地位的代替、傳遞。這也可以作為是社會經營的一個內部循環的機制,說明我們現在社會的開放性不夠,社會向上的流動的基本不通常。從而積累和引發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城鄉差異,就是當前社會流動固化的一個具體表現,也是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同時大學就業難成為一部分人的就業難問題,比如家庭背景是農村的普通大學畢業生,這也極大的影響到了社會公平的問題。 當然,哪些農村出身的大學生也不必過于沮喪,著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汪大正告訴記者,最重要的是改變看問題的角度。 汪大正:對于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時候,我曾經(提醒)我們大學生,我說“求職擇業路艱辛, 應聘未必稱吾心。 莫道前途成敗始, 歲月澄清沙與金。如果你相信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個馬拉松的過程,不是一個短暫的短跑,如果你相信它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那么考驗你的一定是意志、堅韌而絕對不是爆發力,所以在人生的馬拉松的領獎臺上獲金牌的那個人,是最后跑第一的,不是開始第一跑的。(記者 王逸群) (中國廣播網 王逸群)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城鄉生源就業率差異大 部分單位承認偏好城市生
·教育部五舉措力促農村大學生就業
·5個月嘗遍辛酸 大四學生曬求職經歷獲贊
·公務員仍是大學生就業首選:方便找對象
·大四學生曬求職經歷 學歷低閱歷少成被拒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