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蕩的教室,6個學生是最大的一個班。 在校園里嬉戲是孩子們唯一的體育活動。記者 祝大偉攝 義務教育是農村孩子的重要“起點”,是推進教育公平、讓人人享有人生出彩機會的重要方面。為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國家采取了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條件等有力措施,推動教育均衡。但農村義務教育欠賬多,基礎差,補短板并非一日之功。現有措施在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問題。今后政策措施如何完善?有關部門從何處著力,怎樣構建長效保障機制?本版就這些相關問題進行報道。 家長的心聲—— 村小條件差、沒暖氣,孩子受罪。負擔再重也要把孩子送到外面上學 “村小沒啥學生了,條件太差。”去年秋天,農民于長生把自家的孩子送到了鎮上的中心校。 于長生的家在吉林省長春市一個偏遠農村,家里共有6畝地,一年能收入個1萬多元錢,除了種地,還得靠打工補貼家用。 眼下,孩子已上小學四年級,每天坐半個來小時校車到17公里外鎮上的中心校上學,于長生感覺輕松不少。“村小雖然離家不遠,可是四里地的路,孩子一個人走不放心,當家長的得接送。” 有了校車,不用接送,妻子一個人就能照料孩子,于長生能專心出去打工了。但孩子的花銷也開始增大。“一年校車費1800塊錢,午飯在學校吃,得花3塊5毛錢,一年加起來得4000多塊錢。”于長生說。 于長生家的收入在村里算中等。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村里家家戶戶都盡可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條件更好的人家,從一年級開始就把孩子送到縣城的寄宿制學校,全封閉的,一年1萬來塊錢。”于長生告訴記者。 于長生的中學同學就是本村村小的校長。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也承認,跟中心校比,村小條件差得太遠。“別的不說,村小沒有食堂,離家遠的孩子多是帶點方便面和面包,干啃。”他說,目前村小的運營狀況也加速了生源的流失。 更苦的時候,恐怕還是冬天。村小教室沒有暖氣,只能靠一個煤爐子取暖。“孩子們上課不凍著就萬幸,更別提吃口熱乎飯。”于長生覺得自家孩子學習還可以,挺有盼頭,“咋能讓孩子在村小受罪呢”。 盡管家里負擔大點,孩子苦點,但于長生感覺去中心校挺值,“中心校條件好、孩子多,學習起來有勁頭,能比著學。家里就這一個孩子,不指望長遠能啥樣,只求眼下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校長的苦衷—— 設施和生源都不足,圖書館沒幾本適合孩子看的書,學生連年流失 正值午休,記者來到這位校長的學校。一道水泥圍墻,兩排簡易校舍坐落在院子的一南一北,校舍中間的地面用紅磚砌成操場,這就是村小。學校里只有十幾個孩子在校園內追逐嬉戲,顯得校園更加空曠。 北面校舍西側的一棵松樹,是校園內唯一的綠植。松樹上有個電閘控制水泵,白色的水管從學校的圍墻外伸進來。用水的時候,老師拉下電閘,學生抱住粗壯的水管對著桶,瞬間就接滿一桶水。“學校沒裝自來水,只能打井用地下水,水質不算好。”校長說。 讓他更無奈的是,村小生源少,而且流失快。目前,幼兒班和一年級都沒有學生,2011年村小校舍重新翻蓋,可學生數量卻從89個減到59個。去年秋天開學,村小一下子又走了29個學生,14個小學畢業,另外15個轉學去了鎮上的中心校。“轉走的大多是開學上三四年級的孩子。上了五六年級的,家長感覺馬上就上初中了,沒必要折騰。一二年級的孩子太小,家長擔心孩子走讀不適應,就先在村小將就。”校長分析。 “在村小的孩子,家庭條件都不太好,也有好多家長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就在村小將就吧。”他一面感覺家長功利,一面為孩子心酸。看著在操場上活蹦亂跳的孩子,覺得他們跟城里的孩子一樣聰明可愛。 校舍里有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一排書柜,三四張書桌,整個房間被塵土籠罩,這就是村小的圖書館。仔細看,卻發現沒有幾本適合孩子看的書,“都是村里的書。”他說。 村小老師中最年輕的38歲,有3個教師50多歲。教師辦公室里,10張掉漆的桌子,雖然有些斑駁,擦得卻很干凈。10位老師,共用一臺老式臺式電腦和一臺打印機。這恐怕也是村小里最值錢的物件了。辦公室的窗臺上,擺放著一個手搖的鈴鐺,這就是村小的鬧鈴。 是撤還是留—— 撤點并校不能盲目“一刀切”,應合理規劃,充分考慮貧困家庭的切身利益 村小坐落在田間,本是安心讀書、樂享童年的靜地,而現在的村小卻在是“撤”還是“留”中苦苦掙扎,孩子們歡快的笑聲不禁喚起大人們心里的陣陣酸楚。 去年,“撤點并校”已經讓3所村小“消失”,鎮上的11所村小只剩下8所。由于人數不斷減少,校長們也拿不準他們學校會不會是下一個被“撤并”的。 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認為,村小萎縮是一個社會發展過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村小將逐漸減少,但是不能走得太快,讓孩子成為城鎮化的犧牲品。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但是在發達國家逆城鎮化的過程中,一部分學校又得到了恢復。 鄔志輝介紹,“撤點并校”能夠節約財政投入,一些地方政府曾積極推動。然而由于缺少合理規劃,有的地方政府盲目“一刀切”,相關領導“拍腦袋”,大規模“撤點并校”引發了村小萎縮、教育質量下降、農民教育投入負擔增加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當地一位退休的村小校長透露,“撤點并校”之初,閑置的村小被地方政府出售,如今再恢復就非常困難,同時,一部分教師分流不暢,形成“吃空餉”的現象。鄔志輝則認為,“撤點并校”應有合理規劃,需要充分考慮農村貧困學生和家長的切身利益。 去年年底,國家出臺政策,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不讓貧困家庭孩子輸在成長“起跑線”上。而那位校長所在的村小,除了簡易校舍、陳舊桌椅,整個校園最新的就是辦公室墻上花了近500元制作的各項制度板。 鄔志輝認為,盡管“撤點并校”讓村小有些漂浮不定,但滿足基本教學需要的基礎投入不應忽視,可以通過配備優秀教師、投入現代化教學設備等改善村小教育質量。這些投入非常重要,也不會因未來學校撤并而受損。 延伸閱讀 撤點并校“村小”減少30多萬所 2001年開始的撤點并校,主要是將農村學生少、辦學條件差的中小學撤銷,并入鄉鎮中心學校,12年間全國農村小學減少了30多萬所。 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指出,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程序;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對保留和恢復的村小學和教學點,要采取多種措施改善辦學條件,著力提高教學質量。《意見》要求通過縣級政府專項規劃和省級政府專項督查,解決農村學校因撤并而引發的突出問題。 貧困地區薄弱學校開始補短板 去年年底《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實施,這既是不讓貧困家庭孩子輸在成長“起點”、推進教育公平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后勁、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 《意見》提出,經過3—5年的努力,使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設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生活設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兒童學習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滿足,村小和教學點能夠正常運轉。(記者 劉文波 祝大偉)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就近入學”變擇校為擇房 治本還靠優質資源均
·全國高校思政教育研討會召開 浙江探索實踐教育
·女教師帶兒子逛超市被令脫衣檢查 稱遭嚴重侮辱
·大學生制作泡面版《舌尖上的宿舍》走紅網絡
·別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村小的明天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