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師范生是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如何使師范生入職后盡快進入角色,已經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為此,本期特為讀者選取了幾個經濟發達國家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供大家學習、交流和借鑒。 美國:全員支持 “入門指導計劃” 美國“新教師入門指導(培訓)計劃”一般是由州和學區制訂實施。路易斯安那州的“教師入門、保持和支持框架”(FIRST)就是個優秀范例。FIRST的參加者包括:學區27所學校的教師、學生和校長;學區中心辦公室領導、課程協調者、家長、學校委員會成員、社區成員以及大學。 學區在每年8月份舉辦為期4天的新教師培訓會議,期間新教師可以獲得補貼,每年都有99%的新教師參加。會議主要以新教師工作為焦點話題,培訓方式主要是“模擬課堂”:課程協調人充當教師,新教師充當學生。培訓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關注課堂管理和地方教育政策以及程序;第二天,圍繞學校日常工作,培訓學科教學策略、評價技術、如何聯系家長、會見個別學生;第三天,工作一年的教師分享入門指導的價值及第一年的工作經驗;第四天,回顧培訓內容并頒發入門指導證書。最后,新教師考察示范學校和班級,從專家型教師那里獲得教學與管理經驗。 德國:專業化定向培養“優質師范生” 德國歷來十分重視教師培養。在德國,只有完全中學的畢業生才有資格申請進入學術性大學學習教師教育課程,這就保證了德國師范生的優質生源。德國教師教育采用專業化定向培養模式,有的州按學校類別培養,有的州則是按教育階段培養。 德國職前教師教育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在學術性大學里完成專業學習,課程包括教育科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專業學科和專業教學論三個領域及教育實習。按照各州規定,學生至少要學習兩個專業學科的課程。學生在完成課程和實習后,可以申請參加第一次國家考試。通過考試后,學生準許進入第二階段為期兩年的見習實習。這個階段的師范生被稱為“見習教師”,他們完全與原大學脫離,由專門的教師培訓機構負責,在研修班和實習中學學習和實習。實習教師以研討課的形式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在實習中進行教育和教學實踐活動,包括聽課和試教兩部分。第二階段學習結束后,見習教師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考試通過即可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并應聘教師崗位。 芬蘭:碩士學位 入門教師隊伍 芬蘭的基礎教育因學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杰出表現而享譽世界,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擁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而這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在職前教育中已初步形成。 芬蘭的中小學教師主要由大學的教育系負責培養。要想成為合格的教師,一共需要修完300學分的課程。班級教師的學習內容包括(1)適應和交流學習,(2)教育教學法,(3)多學科研究學習,需要在跨學科的基礎教育主題中學習基礎教育核心課程中的所有小學科目,如藝術、音樂、技術、運動、科學、數學等。學科教師的主修學科和課程需要在相關的學科系中完成,教學法的課程則在教師教育系完成。 芬蘭1~6年級由班級教師負責教授一個班級的所有科目;7~12年級才由學科教師負責某一學科學習。不論是班級教師還是學科教師,上崗前均要求具備碩士學位。 日本:“開放式” 教師培訓 日本教育的迅速發展得益于舉國上下對教育,尤其是對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高度重視。在日本,1949年頒布和實施的《教員許可法及實施令》使日本教師培訓進入了快車道。 日本實行“開放式”的教師培養制度,由大學承擔培養教師的責任,教師資格證的頒發實行開放制。日本教師的培養機關包括國立、公立、私立的師范大學、綜合大學的教育部、一般大學及短期大學。 教師培養沒有固定劃一的學科課程設置,各大學在不違反《教員許可法》的前提下,可根據文部省設立的領域和目標,自主開設有特色的、超過法定基準的學科課程和教育內容。課程包括一般教育科目、學科教育專業科目和教職專業科目。一般教育科目分為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三大領域;教職科目既涵蓋了教育理論素養、教育思想、教育史、教育制度及政策、教育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等的基礎教育科目,又包含了教育實踐技術和方法。此外,《教員許可法》還規定了教育實習的時間和學分。 □文/見習記者 何文潔 編譯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職前教師培訓哪國更嚴格?
·龍應臺:教科書問題比想象復雜
·南科大首屆本科生畢業:朱清時未出席典禮
·上海大學生迎最長寒假 刮起滬上高校家教風
·復旦大學澄清教授壟斷桶裝水:公司法人已變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