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評價看杭州“六小龍”崛起背后的教育科技密碼
來源: 金平果評價發布時間:2025-02-26 08:37
本文由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杭電)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研究中心撰稿。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近日,杭州“六小龍”企業的崛起引發了廣泛關注,尤其是江蘇、廣東等地的政府部門紛紛發問:為何南京、廣州等高等教育資源、經濟資源豐富的城市未能孕育出類似的企業?除了政策、環境等因素外,教育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筆者結合最新發布的金平果中評榜《城市高??萍紕撔屡琶?,試圖從科教資源的角度,揭示杭州創新生態的深層邏輯,并挖掘其他城市的潛在機遇。
一、榜單透視:頭部城市科教創新格局分化
在最新榜單中,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西安、杭州、成都、天津、長沙位列綜合得分前十(表1)。其中,北京市以滿分100分(歸一化得分,下同)穩居榜首,上海、南京緊隨其后,但值得注意的是,杭州作為唯一非傳統科教強市,以綜合得分第7、校均得分第10(在綜合得分前十的城市中位列第4)的成績躋身“雙前十”行列,展現出獨特的創新優勢。
杭州市的高校數量僅27所(遠低于北京的66所、武漢的46所),但其校均得分高達72.78分(排名第10),這意味著杭州高校的“單兵作戰能力”突出。例如,浙江大學等頭部院校在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領域的前沿研究,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技術轉化和人才支撐,形成了“高校創新—產業應用—企業崛起”的閉環。反觀武漢、西安等城市,盡管高校數量眾多(46所、42所),但校均得分僅60分左右,反映出規模化資源與創新效率的不完全匹配。
北京、上海、南京則呈現“雙高”特征:綜合得分與校均得分均穩居前五。例如,南京以33所高校支撐起46.99分的綜合得分,校均得分93.99分(第5),其優勢學科與長三角高端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成為區域創新的典范。

(篇幅有限,此處僅展示前30排名,更多數據請查閱即將出版的《中國大學和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25—2026)》)
二、杭州的科創優勢:校均效能與生態協同
杭州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高校數量雖不占優,但通過“精準聚焦”和“產學研協同”釋放了創新勢能。榜單顯示,杭州校均得分72.78分,超過廣州(72.58分)、西安(60.99分)、武漢(60.34分)等傳統高教重鎮。這一成績得益于兩大核心因素:一是學科與產業的高度適配:杭州高校在計算機科學、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強勢學科,精準對接數字經濟產業需求,為企業提供了技術研發和人才儲備的雙重保障。二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生態閉環:杭州的校均得分優勢不僅源于科研實力,更得益于“高校—企業—資本”的深度聯動。阿里巴巴等頭部企業的反哺、活躍的民營資本(如浙商創投)、以及政府主導的“城西科創大走廊”,共同構建了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的生態系統。三是政策與人才的“雙輪驅動”:杭州市通過“人才新政27條”等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落戶,同時依托高校資源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
三、潛力城市預測:誰將是下一個“杭州”?
結合榜單,我們可以從綜合得分和校均得分兩個維度,篩選出有潛力像杭州一樣誕生“六小龍”的城市。綜合得分與校均得分均進入前10的城市僅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若進一步放寬條件,以下城市值得關注:
(1)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的高校數量和科技創新綜合得分均位居榜首,校均得分也高達99.99,排名第三。北京的高校在科研實力、人才儲備和產業資源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未來有望繼續引領全國的科技創新。
(2)上海:上海的綜合得分為57.10,排名第二;校均得分為96.62,排名第四。上海高校在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創新能力突出,加上其國際化程度高,未來有望在更多領域誕生創新型企業。
(3)南京:南京的綜合得分為46.99,排名第三;校均得分為93.99,排名第五。南京高校在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加上南京作為長三角重要城市的區位優勢,未來有望成為科技創新的新高地。
(4)廣州:廣州的綜合得分為39.59,排名第五;校均得分為72.58,排名第十一。廣州高校在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創新能力較強,加上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未來有望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更大突破。
(5)西安:西安的綜合得分為38.81,排名第六;校均得分為60.99,排名第十九。西安高校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的科研實力雄厚,加上其作為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地位,未來有望在更多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6)深圳:(綜合得分第26,校均得分第15):盡管高校數量僅7所,但其校均得分65.53分,顯示出“小而精”的潛力。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在新型顯示、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研究已與國際接軌,若持續擴大高教規模,有望復制杭州路徑。
四、結語:科技創新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
杭州“六小龍”的崛起,不僅得益于其優越的政策環境和產業生態,更離不開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強力支撐。從榜單來看,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在科技創新綜合得分和校均得分方面均表現優異,未來有望成為下一個“六小龍”的誕生地。各省教育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大科研投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創新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其作用不容忽視。未來,隨著更多城市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崛起,中國的科技創新版圖將更加多元化和充滿活力。
(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 張裕晨 陳麗婷)
[發布者:BJ]
-
精彩推薦
- 第三屆全國“雙高計劃”質量建設與評價論壇在廣東佛山圓滿召開
- “金平果”2024年中國高職院校競爭力排行榜1000強揭曉
- 《第三屆全國“雙高計劃”質量建設與評價論壇》會議通知
- 特別報道|首個圖書館網絡影響力評價報告發布(內含報告全文鏈接)
- 第十四屆全國科學計量學與科教評價研討會在太原順利召開
- 《第三屆全國“雙高計劃”質量建設與評價論壇》會議預通知(7.8)
- “金平果”2023高職專業及專業群排行榜發布
- 會議回顧|第三期信息資源管理西湖論壇暨《叢書》啟動儀式圓滿落幕!
- 在《現代信息資源管理叢書》第二版、《數智時代信息資源管理叢書》啟動儀式上的講話
- 凝聚優勢研究力量 推動“信息資源管理”學科體系高質量發展
-
最近更新
- 會議通知 | 第二屆全國信息資源管理年會暨博士生學術論壇征文通知
- 從大學評價看杭州“六小龍”崛起背后的教育科技密碼
- 哪些高校和學科有望進入第三輪“雙一流”名單呢?——最主要的標準是首先要有“一流教師
- 《第四屆全國“雙高計劃”質量建設與評價論壇》會議預通知
- “金平果”重磅發布2024年《世界一流學科排行榜 (分109個學科)》
- 講座通知|新一代人工智能與信息科學
- 關于公布全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創新創業 “雙百強”評選第二批入選院校名單的通告
- 推動期刊事業和期刊評價事業邁向新征程——第七屆中國期刊質量與發展大會成功舉辦
- 中國期刊質量與發展大會學術報告預告
- 會議報道|第五屆全國“雙一流”建設與評價論壇在浙江金華舉行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