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積極穩妥改革考試招生制度。高考事關每個家庭、牽動人心。高考改革有無具體時間表?能否改變一考定終身的現狀?
建議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學分互認 《中國經濟周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您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怎樣的見解? 李家俊: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方向很正確,在高等教育階段,需要跟職業有關的教育,滿足就業市場。如果職業教育階段和其他的高等教育階段學分可以互認,會給很多人才提供更多的機會。比如學生上了職業教育的學校,技能做得很好,突然發現我可能適合做研究,將來也可以上研究生,就給他一個機會。但是,要防止一個傾向,就是所有的職業學校都希望它的學生能考上研究生,能夠和普通學校去對接,這就又跑偏了,(因為)職業教育就是比較高的職業技能學校,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的。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一方面,大學畢業生頻頻遭遇“最難就業季”;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學生加入考研()大軍。您認為我國的研究生教育是否飽和? 李家俊:我們國家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不是處于飽和狀態,現在就業市場的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時候的必然,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和匹配。現在并不是教育過剩、高校過多的問題,而是我國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和匹配的問題。 我國高等學校的毛入學率才剛剛達到30%,但發達國家早就超過50%、60%,甚至70%,只要公民想上學就有機會上,但有許多時候恰恰是因為公民自己不想上了。這些國家各個層次的教育都辦得很好,比如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國的工程師教育等。 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4%的 比例還遠遠不夠 《中國經濟周刊》: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您覺得這個比例還有無提高的可能? 李家俊:我覺得4%是歷史性的、了不起的進步,應該看到這幾年國家和各級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越來越多。但是,我覺得這還不夠,和發達國家甚至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比如和印度比,我國的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還不是很高。 實際上,教育還有許多薄弱環節,應該政府管的部分還沒有管好,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完全是政府的責任,還有那么多的薄弱校、那么多的貧困校,有的老師愿意去貧困地區教書,有的孩子要跑很遠去上學。所以說,我們的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天大校長:“分數決定一切”是高考最大弊端
·海南省出臺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高考將不分文理科
·教育部:高考改革推進采取試點先行
·委員之聲:積極穩妥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葛劍雄:不滿教育部方案 高考改革走錯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