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排名四大知名榜單指標體系比較研究
來源:畢鶴霞發布時間:2018-12-17 13:22
作者簡介: 畢鶴霞,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學博士。(南昌/330013)
* 本文系2016 江西省教育科學 “十三五”規劃課題 “新常態下江西省域高校位差剖析與路徑選擇———基于大學排行榜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16YB060),2017 年江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雙一流’戰略下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與人才培養質量預警研究”(JXYJG -2017 -084),2017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項目 “中國貧困人口家庭大學生就業預警與反困代際傳遞精準脫貧研究”(GL17102),2015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項目 “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精準扶貧與反貧困研究”(GL151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 大學排名是評估高等教育投入、過程與產出質量的方式之一。研究選取國內四大知名排行榜指標設計進行比較,縱觀中國四大知名大學排行榜評價體系沿革和特色各有側重點。從指標設計數量來看,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屬網大榜評價指標最多; 三級指標則是中評榜數量最多。從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來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均覆蓋在四大排行榜指標設計中。從高校投入和過程指標來看,中評榜指標兼顧了高校師資力量、學生情況和聲譽的替代性指標,全面詮釋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
關鍵詞: 大學排名; 指標體系; 比較研究
2017 年1 月24 日,由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制定的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 (暫行)》發布。“雙一流”建設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重點任務。
眾所周知,大學排名是評估高等教育投入、過程與產出質量的方式之一。排名可以提供比較的信息并增進對高等教育的了解,它可以提供一種市場觀點,以作為政府、認證機構以及評價機構有關評估工作的補充。大學評價對一所大學發展有著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大學評價指標所體現的價值導向,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所大學的辦學思路和辦學方向。同時,大學排行榜在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引導學生擇校、促進高校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前國內大學排名中,我國存在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網大榜、中國校友會、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等 10 多個機構、30 多個不同類型的大學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僅發布過一兩次,未能延續。除了學術機構推出的排行榜之外,商業機構的排行榜正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公眾眼球。業界影響力較大的是武書連版中國大學排行榜 (簡稱 “武書連榜”),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排行榜 (簡稱 “中評榜”)、校友會版中國大學排行榜(簡稱 “校友會榜”) 和網大版中國大學生源排行榜(簡稱 “網大榜”)。由此可見,排名對大學科研教學水平提升、形象推廣與其在與國際合作對象的行銷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大學排行榜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評價指標合理、基礎數據可靠可比、指標權重確定合理,這三個方面在社會學、經濟學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討論和研究的空間。本研究基于上述基本要素,選取國內四大知名排行榜 (武書連榜、中評榜、校友會榜、網大榜) 進行比較研究。
一、國內外大學排名體系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對大學排名研究是根據各項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標準,以英文發表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針對相關大學在數據、報告、成就、聲望等方面進行數量化評鑒,再通過加權后形成的排序。世界很多教育機構都有針對國內外大學、商學院或 MBA 的排名,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和商業影響。當前幾大主流世界大學排名分別為 QS 世界大學排名、英國 《泰晤士高等教育》雜志 THE 世界大學排名、荷蘭萊頓大學世界大學排名。
表 1 中國國內四大知名榜單比較 [1]
榜單比較 | 武書連榜[2] | 網大榜[3] | 校友會榜[4] | 中評榜[5] |
創建沿革 | 1997年 | 1999年 | 2001年11月 | 2004年 |
排行榜演變特點 | 評估范圍擴大;指標體系日趨穩定科學;最先對大學分類進行排名;提升主觀性指標比重;數據選取趨向合理性;增設抄襲剽竊降分指標 | 指標漸成體系并趨于穩定;總量指標和人均指標結合;聲譽指標評價;若干延伸排行榜 | 一級指標趨于穩定,低級指標逐漸調整;以質量指標、累計性指標為主;指標體系規范性逐漸增強;指標設計具獨創性 | 指標體系及權重較穩定;分類排名與專業排名并舉 |
指標體系發展沿革 | 1997年兩級指標: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2000年增設二級指標:高校對社會貢獻;2001年二級指標變動:人才培養下設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科學研究下設自然科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變動:沒有引文論文減半計分,取消專著指標,博士生創新環境改為研究生創新環境指標;降低EI權重,提高對CSCD引文權重;增加設置CSSCI引文指標;2005年新增三級指標:本科生質量;2008年引入“抄襲剽竊降分指標”;2009年新增學術抄襲無期限降分指標。2015年,指標體系有兩個較大修改。不再使用SCI、SS-CI、A&HCI作為國際期刊論文的數據來源,而是對全世界期刊重新篩選,原12000種SCI、SSCI、A&HCI各種期刊中有5000種左右沒有入選,有2000種左右非SCI、SSCI、A&HCI源期刊入選。國家專利局備案的專利技術轉讓進入指標體系。 | 2000年增設14個二級指標;2001二級指標:人文社科重點學科基地數;根據不同文理科目,區分不同人均科研經費;2002年改動:一級指標,學術地位改成學術資源,二級指標,物資資源下人均科研經費改為專任教師、科研機構人員人均科研經費收入,增設圖書總量、生均圖書量、師生比、長江學等五個二級指標;2003年將一級指標學術聲譽調整為聲譽,用生均量來計算;2004年一級指標體系和權重架構沒有改變,二級指標微調刪除;2005年指標體系趨于穩定;2006年發布大學聲譽排行榜的單項排行榜,還發布了大學生新生質量排行榜的單項排行榜;2007指標體系設置調整;2008年指標體系沒有大改動;2010年較大改動:榜單中評估指標;2012年首次發布“中國大學本科教育排行榜”;2010、2011、2013年一級指標及二級指標均未發生變化;2013年發布若干延伸排行榜。 | 2003年采用兩級評價指標體系,即一、二級指標,一級指標六個,包括人才培養、科研實力、師資力量等,二級指標有23個;2004年六個一級指標,如人才培養、科研學術等,設立二級指標,多達35個,90個指標參數;2005年改動,一級指標三個,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綜合聲譽,并采用一、二、三級評價指標體系;2006年一級指標未調整,二級指標和權重改動;二級指標高校畢業生,將專業技術類、企業經營管理類、黨政類里面的卓越人才作為重要指標;2007年新推中國高校科學貢獻排行榜、中國最受媒體關注大學排行榜、中國高校杰出校友會榜;2008年三級指標稍作調整,引入國家重點建設西部地區14所高校指標;2009年一級、二級、三級指標及權重都沒改動,設置專門針對民辦高校和獨立院校進行排名的指標體系;2010年三級指標調整,杰出教師和杰出校友分別改為師資水平、畢業生質量,提出新評價理念:“中國大學星級”;2011年推出“2011中國大學學科專業星級排名”,杰出校友下設杰出藝術家、政治家等指標刪除,三級指標中增設校友捐贈指標;2012年新調整:綜合聲譽由二級指標成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調整為“學術聲譽”、“國家定位”、“社會聲譽”;三級指標微調;2013年增設“國家級著作獎”指標,首次將國家圖書獎和中國出版政府獎納入大學評價體系。 | 2004年發布“中國高校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從2004年初次發榜延續至今,指標體系最為全面,指標體系較為穩定;2011年在指標體系首次引入“大學網絡影響力”指標替代“社會聲譽”三級指標;占學校聲譽指標的50%,該指標包括學校的網站規模、被鏈接數量、網絡顯示度、網絡學術影響力等五個四級指標 |
數據來源: 根據 1997 年至 2016 年四大排行榜官方發布明細指標數據統計。2012 至 2013 年武書連排行榜官方發布明細指標統計數據,2014至2015 由于武書連排行榜榜單發布形式變更,官方只公布前 200 名排名明細指標分值,因此從 2014 至 2015 年官方只有排名統計數據,沒有明細指標數據。
國內學者對此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排行榜單創建研革、排行榜演變特點、指標體系發展沿革,各有側重點,其體系比較參見表 1。
以綜合實力為主的武書連綜合榜,始于 1997年,最先對大學分類進行排名。帶有非主流色彩的武書連一流榜,著重高等教育的規模,以 “規模制勝”,重在考量產出。
站在消費者視角,以高中生生源質量和大學生社會聲譽為主的網大生源排行榜,始于 1999 年。校友會榜基于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其主要特色在于以質量指標、累計性指標為主,側重從 “校友成就”與 “學術成就”對中國大學進行選優排序,體現貢獻率與影響力,強調質量,更注重高校對社會的貢獻,它以衡量高校的人才與科學貢獻能力為評價指標,從投入產出指標對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分層分類并衡量其綜合競爭力,側重從反映中國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高端辦學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中評榜始于 2004 年,分類排名與專業排名并舉,根據高校辦學條件或自身條件將大學分為兩個層次,即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 按照高校科研競爭力可分為綜合性大學、師范類院校、農林類院校、醫藥類大學等八種類型,并對這些院校進行排序;此外,還依據大學所屬地域的不同來對高校進行劃分,實現同類比較,分類評價。中評榜從投入產出指標對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分層分類并衡量其綜合競爭力,較之其他三個榜單更全面、具體,對高等教育質量給出了更精準的指標設計。
縱觀國內外相關研究,得出以下幾點基本判斷:第一,在現有研究中,普遍缺乏關于大學排名校際間微觀理論框架。第二,在現有研究中,國內研究尚存不足,相關研究亦需補充高校調研樣本和實證基礎。第三,在現有研究中,國外研究可直接借鑒的成果不多,國內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尚待加強,且在已有研究中,缺乏針對大學排名校際間位差差異性比較的系統研究。
二、國內四大排行榜大學排名指標設計
根據歷年四大排行榜各級指標的原始數量,針對歷年四大榜單進行簡單的比較,如表 2 和圖 1 所示。
表 2 四大排行榜各級指標的數量 [6]
指標數量排行榜 | 武書連榜 | 網大榜 | 校友會榜 | 中評榜 |
一級指標 | 2 | 6 | 3 | 4 |
二級指標 | 4 | 19 | 7 | 13 |
三級指標 | 24 | 0 | 8 | 50 |
數據來源: 根據 1997 年至 2016 年四大排行榜官方發布明細指標數據統計。
從指標設計數量來看,一級指標屬網大榜指標最多,為6 項; 二級指標依然是網大榜最多,為 19 項;三級指標則是中評榜數量最多,高達50 項,而網大榜并未設計三級指標觀測排行。從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來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均覆蓋在四大排行榜指標設計中。四大榜單一級指標設計相同點在于都涉及了高等教育第一和第二大職能,區別在于第三大社會服務職能只有中評榜有替代性指標的設計。
圖 1 四大榜單各級明細指標數量
如表 3 四大榜單一級明細指標所示,武書連榜一級指標設計依據高等教育前兩大職能,即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 網大榜將人才培養職能用新生質量(產出指標) 指標替代,科學研究用學術指標替代,不同的是納入師資和科研經費兩項投入性指標; 校友會榜吸納了高等教育的前兩大職能,納入了師資力量這項投入性指標; 中評榜一級指標分設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一級替代性指標基本覆蓋高等教育三大職能,不同的是用辦學資源作為投入性指標,重點大學以學校聲譽作為產出性指標衡量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由此可見,中評榜在四大排行榜指標設計中更為全面而具體。
表 3 四大排行榜一級明細指標
指標數量排行榜 | 武書連榜 | 網大榜 | 校友會榜 | 中評榜 |
一級指標 | 2 項人才培養科學研究 | 4 項學術新生質量師資科研經費 | 3 項人才培養科研實力師資力量 | 4 項 (重點大學) 辦學資源 教學水平 科學研究 學校聲譽(一般大學無) 3 項(一般大學) |
數據來源: 根據 1997 年至 2016 年四大排行榜官方發布明細指標數據統計。
-
精彩推薦
- 金平果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六版)新鮮出爐
- 2020-2021年中國研究生教育高校競爭力排行榜(500強)
- 機械碩士研究生學科(專碩)排名_金平果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學科(專碩)排行榜
- 材料學專業排名_評價網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專業排行榜
- 金平果2020-2021年教育學學科排名——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一級學科排行榜
- 新鮮出爐!后“SCI至上”背景下我國第一個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 捐資700萬!邱均平顏金蓮教育基金重獎漣源四中優秀學子
- 發揮第三方評價優勢 助力科研評價改革
- 第四屆全國“雙一流”建設與評價論壇 延期舉辦的通知
- 杭電舉行邱均平顏金蓮教育發展基金捐贈簽約儀式
-
最近更新
- 《EVALUATION & MANAGEMENT》(Quarterly)2020 Issue 5
- 教育部啟動實施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內附實施方案全文
- 回首2020,展望2021,我國高等教育評估政策大盤點!
- 特別報道|邱均平:新時代我國科研評價體系重構中必須處理好八大關系
- “金平果”首次發布職業本科院校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 新工科研討(七):佐治亞理工學院開展研究生就讀體驗調查
- 新工科研討(六):佐治亞理工學院工程學院的“重大挑戰”學術項目概況
- 新工科研討(五):佐治亞理工學院設置研究生工程創業項目
- 新工科研討:麻省理工學院設置研究生跨學科工程學位(四)
- “金平果”公布2021年加拿大大學留學排名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