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大學排行榜 > 評價與管理 季刊 > 2010-第4期 > 正文 |
|
||||
|
||||
大會專題報告(四)
主講人:趙蓉英 教授
主 題: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報告(2010)
2010年11月5日下午,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趙蓉英教授作了題為“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的學術報告。
在本屆會議上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隆重發布了2010年最新的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報告,趙教授代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對該報告的做法和結果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分析。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再次開展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清楚認識我國大學目前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促進我國教育和科研的國際化,用國際化的視角來觀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存在的不足,為逐步地、有重點地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學提供詳細而準確的數據參考,從而在此基礎上制定進一步改革的制度和措施,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作用。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為一流大學建設發展提供定位信息,為廣大學子出國深造提供擇校指南,為高等教育創新進步提供數據保障,為政府部門管理決策提供定量依據。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所發布的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報告共分為四個部分:理論研究、評價結果、數據分析與比較、2010年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引發的思考。不僅公布了3類30個排行榜,分別是:《2010年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排行榜》、《2010年世界大學與科研機構分22個學科的科研競爭力排行榜》和《2010年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分7個基本指標排行榜》,還分別對同等檔次的高校進行了橫向的比較分析,對2010年與2009年的評價結果進行了縱向的比較分析,最后對評價結果和比較分析結果進行了思考,客觀的分析我國高校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從國家、機構和學科建設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對策建議。
這是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連續第4次對世界大學進行評價研究,擁有最為全面的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排行榜,也是國內迄今為止唯一一家對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及其學科競爭力所做的深入的評價研究,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該報告研究角度新穎、方法科學、數據權威、內容豐富、結論可靠,研究結果可供廣大擬出國留學的學子、國內外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閱讀和參考使用。
依據2010年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的結果,趙教授得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發現和結論:第一,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競爭激烈,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第二,我國大學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但相對于世界科研強國仍有較大的差距。第三,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排行榜中,中國大陸有91所大學進入,中國臺灣有41所進入,中國香港有6所進入。第四中國大學在世界上的名次普遍上升,但是在國家(地區)內,名次相對位置變化不大。第五,中國高被引和熱門論文的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與世界科研強國仍有很大差距。第六,中國專利的數量大幅提升固然可喜,但是在數量增長的背后隱藏著諸多問題。第七,中國大陸的學科建設仍任重道遠。
(文/馬 鳳)
大會專題報告(五)
主講人:Phil Baty
(費爾·巴蒂) 副主編
主 題:世界大學排名的歷史、方法和影響
2010年11月5日下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主編Phil Baty先生作了題為“世界大學排名的歷史、方法和影響”的學術報告。
隨著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到國外留學深造。據統計,從1999年以來留學生比例增長了53%。在英國有20%的學術工作者來自于國外的大學,正如Drummond Bone先生所言:“世界一流的研究與生俱來具有國際化的性質”。Phil Baty先生認為,在這種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之下,進行世界大學排名就顯得非常必要。排名結果可以服務于國家的評審系統,可以鼓勵教育機構從內部對話變成參與廣泛的國際討論,也可以促進科研合作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交換工程。據Phil Baty先生介紹,在過去的幾年間(2004-2009),《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行榜一直采用舊的QS衡量標準。從該衡量標準做出的排名結果中,我們發現哈佛大學穩居榜首,美國和英國的高校也在排行榜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這些現象造成了公眾的固有印象,與此同時,舊的QS衡量標準也遭受到強烈的質疑。質疑的重點集中在“同行評議”和“引用”兩個指標。在舊的QS標準中,同行評議調查的反饋率非常低,根本無法反映真實的聲望和口碑。引文統計法沒有考慮到學科之間的引用水平的顯著差異,也帶來了評價結果的誤差。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接受并且仔細研究了這種質疑,決定拋棄舊的評價標準重新來做,目前正在發展一種新的世界大學排名標準和方法。從2010年起,《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停止了與QS公司的合作,轉而與世界首屈一指的數據公司Thomson Reuters合作,由Thomson Reuters負責收集和分析所有的與排名相關的數據。除了有強大的數據支持之外,《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還將采用新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在新的世界大學排名標準中,《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保留了“同行評議”這一指標,由民意調查公司Ipsos Mori接手聲望調查工作,并且采用一種更為謹慎的抽樣調查方式。Phil Baty先生認為,在更換了合作伙伴,改進了評價標準和方法之后,《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將會得到一個更具公信力和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行榜。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發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排名結果之一,該機構也認識到了自身肩負著重要的職責,有責任不斷改進和完善評價標準和方法。作為《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評價的主要負責人,Phil Baty先生認為:“我們應該得到一個更為嚴格、健康、透明的排名,使之成為嚴肅的支持決策和管理的工具,而不僅僅是每年一度的好奇心的滿足”。Phil Baty先生的報告,讓我們對世界大學評價有了更為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同時也讓我們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即將發布的新的世界大學排名充滿著期待。
(文/周 為)
大會專題報告(六)
主講人:劉文斌 教授
主 題:科研卓越性評估
2010年11月5日下午,英國肯特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文斌教授作了題為《科研卓越性評估》的學術報告。
劉教授首先介紹了卓越性研究框架,2009年英國肯特大學提出了一個復雜的卓越性研究評估框架(簡稱REF),該框架的首要目的是確認所有類型的科學研究,以及如何提高卓越性研究的影響力。從有關于科研的定義中,劉教授認為這樣一個科研評估框架包含了三個關鍵性的因素:科研產出質量、科研影響力和科研環境。
從科研產出質量方面來看,科研成果包含出版物、專利等多種類型,但只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才會被包括在REF中。從科研影響力方面來看,影響力這一維度是用來檢查這些科研成果在現實的經濟和社會中的利用程度。科研環境是用來評估提交的出版物單位的環境質量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它為強調研究基礎的重要性以及制定可以超越機構與規則的更為廣泛的約束做出了貢獻。
在REF框架中,每個基本要素都有自己的權重,產出質量占到60%,科研影響力占到25%,科研環境占到15%。對于研究單位的全面評估是由三個獨立的評估對象乘以其權重組成的。
在對創新成果和思想進行評估時,主要有三種排名方式:建立在研究基礎上的單個意見、建立在研究基礎上的引文以及兩者的結合。
劉教授介紹了商學院組織(ABS)期刊排名的一些情況,該排名采用影響因子與專家和編輯評議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采取期刊等級來評價一篇論文的質量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歐洲和美洲在期刊分類方面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直接將期刊等級作為新觀點、新思想的量化指標。
科研單位內的每個個體的得分之和應該作為度量科研單位整體的一個方面。除此以外,還有另外一些角度的度量指標,例如科技獎勵、學術地位等等,這些指標對于一個足夠大的科研單位來說具有較大的統計意義,但不一定適用于單個期刊或科研人員。盡管科研獎勵與學術地位有多種標準或規則,但通常來說那些獲得獎勵或者具有公認的學術地位的科研單位,它們在科研上應該有一些重大的新發現。
劉教授依據3E理論提出了3E體系,3E分別為功效(Efficacy-E1)、效益(Efficiency-E2)、效用(Effectiveness-E3)。劉教授還分析了REF體系與3E體系之間的關系,認為兩者既存在聯系,又有很大的區別。最后劉教授指出,準確地對科研質量進行評估是非常困難的,存在著諸多的挑戰。
(文/武慶圓)
大會專題報告 (七)
主講人:Martin Ince
(馬丁·因斯)主任
主 題:世界大學排名:原因、做法以及結果分析
2010年11月5日下午,英國QS調研公司主任、學術顧問委員會召集人Martin Ince 先生作了以“世界大學排名:原因、做法以及結果分析”為主題的學術報告。
Martin Ince 先生首先分析了進行世界大學進行排名的三個主要原因:(1)大學是全世界原始的全球化產業;(2)目前,全世界1.5億大學生中有330萬出國留學;(3)大學占據了五種流動因素中的四種:人、錢、觀念、服務、商品。Martin Ince 先生著重指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知識對于社會各個產業都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知識還是構成社會文化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接著,Martin Ince 先生介紹了進行世界大學排名的具體做法,他指出大學所承擔的主要任務有:教學、科研、開拓思想、培養有用的人才,因此,應該主要從這些方面來進行評價。QS公司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一半通過專家評議、一半通過定量分析。在定性評價方面,QS公司非常重視專家評議,Martin Ince 先生認為學者對于大學有更多的了解,因此,通過對這些學者進行調查能夠很好的反映出大學的實力和水平。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專家評議占40%的權重,高校管理者評議占10%的權重,教學水平占20%的權重,科研能力占20%的權重,國際化水平占10%的權重。
在QS排名結果中,哈佛大學一直居于排行榜首位,但在最新的排名結果中劍橋大學取代哈佛大學居于榜首。前200名高校來自于33個國家,其中共有53所來自美國,30所來自英國,6所來自中國,另外5所來自中國香港。在藝術和人文科學排行榜中,北京大學排名24;在社會科學排行榜中,北京大學排名23;在技術排行榜中,清華大學排名11;在科學排行榜中,北京大學排名21;在生物醫學排行榜中,北京大學排名21。
隨后,Martin Ince 先生對其他一些評價機構,例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上海交通大學所等,所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結果及其主要評價指標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他認為世界大學排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高校管理者和學生兩大群體。最后,Martin Ince 先生對大學排名會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解釋。他認為進行世界大學排名是非常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一項活動,并且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世界大學排名的重要程度會日益提高,公信度和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但是,Martin Ince 先生也提醒大家,世界大學排名不可能直接告訴高校及其管理者如何去做,而是為大家提供一些定量化的參考依據。高校管理者需要對世界大學排名給出的數據進行分析,同時結合自身的實際,找出對其發展有指導價值的信息,以提高決策和規劃的科學性。
(文/武慶圓)
|
||||
【中國科教評價網www.ssjzs.com《評價與管理》季刊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布者:qiuyu] | ||
相關閱讀:
·大會執行主席、武漢大學副校長謝紅星教授致歡迎辭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張碧暉教授講話
·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楊宗凱教授致辭
·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學會(ISSI)主席Prof. Ronald Rousseau講話
·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形勢與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幾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