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大學排行榜 > 評價與管理 季刊 > 2010-第4期 > 正文 |
|
||||
|
||||
大會專題報告(八)
主講人:黃慕萱 教授
林奇秀 助理教授
主 題:國際合作及不同計量方法在國家科研影響力評估中的影響
2010年11月5日下午,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慕萱女士與林奇秀老師作了以“國際合作及不同計量方法在國家科研影響力評估中的影響”為題的學術報告。
眾所周知,發文量和被引頻次是科學評價中兩個重要的指標,在對這兩個指標進行計量時,如果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所生成的評價結果會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統計合著論文時,主要有四種方法,第一種是每個合著作者都計算一次,第二種是只統計第一作者,第三種是只統計通訊作者,第四種是對每個合著者賦予不同的權重。這四種統計方法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評價結果。在對國家的科研影響力進行評價時亦是如此。隨著國家之間的科研合作日益增多,各國發文量及其被引頻次統計方法的差別會對國家科研影響力評估結果造成巨大的影響。
黃教授和林老師以過去20年(1989-2008)ISI WoS數據庫中來自165個國家的1,445,273篇物理學論文為研究樣本,對該問題進行計量和分析,并依據統計結果向我們定量化地展示了不同計量方法對國家科研影響力評價結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發文量和被引頻次統計方法的差別對各個國家的科研影響力排名產生非常顯著的影響。如果采用第一種統計方法,即只要作者名稱出現一次即算作一次發文,而不考慮合著作者排名順序,會造成較大的統計誤差,很難真實反映每個國家的真實科研影響力,而且這種統計方法對于歐洲國家非常有利。而其他三種統計方法則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更顯公平。黃教授和林老師認為,造成這一差異原因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首先,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合著的論文中,發展中國家作者往往發揮著主導作用,對論文的貢獻度更大一些,而第一種計分方法沒有反映出合著作者貢獻度的差別。其次,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較少參與國際合作,所發表的國際合著論文數量較少,因此在采用第一種統計方法時處于明顯的劣勢地位。
黃教授和林老師的報告引發了我們對于科研合作問題的深刻思考,在“大科學”時代背景之下,合著論文日益增多,如何合理地確定每個合著作者的貢獻程度,如何選擇更為科學合理的計量方法,是擺在所有從事科學評價和科研管理人員面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如果對該問題處理不當,不僅不能真實反映評價對象的真實水平,而且會引發公眾對評價結果的質疑和否定。因此,黃教授和林老師的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我們今后改進科學評價方法、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啟發價值和指導作用。
(文/溫芳芳)
大會專題報告 (九)
主講人:劉 煜 博士
主 題:為高等教育尋找有意義的績效評估指標
2010年11月5日下午, 湯森路透科技集團中國區總裁、首席代表劉煜博士作了題為《為高等教育尋找有意義的評價指標》的報告。
劉煜博士首先提到,目前高校評價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社會需求越來越強烈,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高校管理者不斷地在收集、分析和解釋有關于學生、教師、教育項目、科研績效等方面的數據,以便于利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在這種背景之下進行大學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們要為高等教育尋找有意義的評價指標。在2008年,湯森路透公司對高校的管理者進行了一次調查,得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指標,例如經費支持、教師工資、科研支出、排名、專利等等。眾所周知,在以往進行大學評價時通常采用同行評議和定量分析兩種途徑,兩者各有利弊,不能夠相互取代,而是一種互補的關系。
在全世界范圍內有多家機構在進行大學評價,其中,中國主要有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等機構。很多評價機構都將Web of Science應用于自己的評價過程中,作為重要的統計數據來源。之所以大家都會選擇Web of Science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Web of Science有嚴格的審查標準,只收錄那些有較高影響力的期刊。其次,Web of Science收錄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包含引文信息。再次,Web of Science的數據數量非常龐大,而且更新速度很快。最后,Web of Science具有強大的檢索和分析功能。全世界共有3500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使用Web of Science,中國有100多所大學使用。
劉煜博士通過對Web of Science中各個國家發文量和被引情況進行統計之后發現,近年來中國的發文量持續增長,而在同時篇均被引頻次并沒有下降,證明中國論文的質量是在不斷提高的。劉博士統計了中國“985工程”高校的發文量和被引情況,統計結果顯示“985工程”高校的發文量、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均居前列,證實了“985工程”高校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
最后,劉煜博士指出在進行大學評價時一定要合理地處理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基礎科學VS應用科學、整體VS個體、長期VS短期、相對VS絕對、多重評價VS單一評價。我們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指標和權重。
(文/溫芳芳)
大會專題報告(十)
主講人:侯永琪 教授
主 題:有效利用世界大學排名制定機構發展戰略以及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定位信息
2010年11月5日下午,臺灣高等教育評鑒中心國際交流處處長、輔仁大學教授侯永琪女士以“有效利用世界大學排名制定機構發展戰略以及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定位信息”為主題,向我們講述了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世界大學排名結果。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大學排名變得越來越國際化。目前全世界范圍內主要有四個全球性的排行榜: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網絡影響力排名和世界大學科技論文績效排名。高校管理者所關心的是,如何利用這些排名結果來制定短期或者長期發展規劃。侯永琪教授首先對上述四個排行榜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后通過相關系數分析和K均值聚類分析,重點分析了這四大排行榜的指標體系中對高校排名有重大影響的一些因素。在對世界排名前30的高校進行分析之后發現,“諾貝爾獎”、“同行評議”、“網絡可見度”和“最近兩年的被引次數”分別是四個排行榜中對排名結果影響最大的指標。如果想要躋身于世界排名前100強或者在排名中位置有所提升的話,“高被引論文數”、“同行評議”、“規模”、“H指數”等指標都是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基于以上的統計分析結果,侯教授構建了一個戰略規劃復雜模型,該模型旨在提高高校管理層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有助于高校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繼而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步伐。
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高校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提高高校的競爭力及其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的位置,是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個艱巨而緊迫的任務。美國高等教育政策學院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大家一致認為排名對于高校的社會聲譽、生源、經濟資助等方面都存在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更多的了解這些排行榜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和學生及其家長更加客觀地對待大學排名問題。侯教授的報告讓我們知道了哪些因素直接影響到排名結果,這些研究發現和結論無疑是高校管理者目前最為關心的問題,同時這些研究成果也可以被應用于高校發展規劃和定位中,以提高決策的水平和效率。
實際上,進行大學評價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是國際上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但任何一種評價指標體系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我們也總是聽到來自不同領域的質疑甚至是反對。無論是高校的管理者,還是關心高等教育的普通公眾,都應該更加冷靜客觀地看待大學評價,更加全面系統地認識每一個排行榜背后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有所選擇將世界大學排名的結果其應用到管理和決策活動中去。從這一角度來看,侯教授的報告讓我們對世界大學評價有了一種新的理解和認識。 (文/溫芳芳)
|
||||
【中國科教評價網www.ssjzs.com《評價與管理》季刊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布者:qiuyu] | ||
相關閱讀:
·大會執行主席、武漢大學副校長謝紅星教授致歡迎辭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張碧暉教授講話
·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楊宗凱教授致辭
·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學會(ISSI)主席Prof. Ronald Rousseau講話
·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形勢與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幾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