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間能否實現共贏究竟是分,還是合? 在自主招生改革的推進過程中,高校與高校之間是什么關系?是盟友?是敵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 先來看看這幾年自主招生改革歷程中,值得一提的各高校關系“大事記”。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從觀望到行動,在幾番考量之后方加入“華約”;香港大學、山東大學(微博 招生辦)的加入一度使得“北約”“兵強馬壯”,但復旦和南開的退出,也讓“北約”“小傷元氣”…… 高校與高校之間存在著生源競爭的關系,而且,越是領軍高校,彼此間的競爭就越激烈。高校可以一起擎著自主招生改革的大旗搖旗吶喊,但是,每每在高考結束,集中錄取前后,高分段考生的爭奪與各考區錄取分數線的高低比較卻讓高校之間形成直接對壘,寸土必爭。 放眼自主招生實踐與探索的未來,有專家一針見血,“當下的自主招生格局當中,一些領軍高校的確是在探索方向,但是,還有一些高校沒有進入狀態。對于這些高校來說,需要盡快開始摸索與完善適合本校的公正、科學的選拔人才的標準與方法,并與人才培養、突出高校辦學特色等工作相掛鉤,否則,有朝一日即便真的給予這些高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權利,他們也將無的放矢。” 多大程度上實現自主與高考是即,還是離? 乍一看,討論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太多必要。因為無論是教育規劃綱要還是教育部在連續幾年的自主招生工作部署中都明確要求,獲得自主招生加分資格的考生需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 其實,自主選拔與高考的關系,深層次講,反映的是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現行高考制度滿足了公平性,卻無法有效兼顧“效率”,造成一些學生興趣與錄取志愿不匹配的資源浪費,也無法實現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比如,有考生“痛恨”化學,但由于高考成績不理想,被調劑至心儀高校的化學專業,為了進入該高校,只能硬著頭皮選擇化學專業,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再比如,有些考生因為高分,“被選擇”到金融、經濟等專業,其實這些孩子可能對此并不擅長。筆者從清華大學(招生辦)了解到,每年類似以上兩種資源匹配錯位的情況高達20%左右。試想,如果能在高考的基礎上輔之以自主選拔,給予考生展示其興趣與特長的機會,這種匹配錯位將會大大減少。 此外,談及自主選拔與高考之間的關系,還有一個環節不能忽視“高校聯考”。盡管目前的高校聯考已被異化為“搞聯盟”和“集團軍掐尖”,但是,幾年前,聯考的探索初衷是健康的。首先,考試內容上,重能力評價,而非知識點考核;其次,考試形式上,由社會考試機構承擔命題與考務工作,學生可多次考試,并憑最優考試成績向不同學校提出申請。 當然,聯考制度還需要長期的探索與論證,因為,實現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一定是保證公平。而一套公正、科學、完善的,適應我國現狀和發展要求的人才選拔方法還需慢慢摸索,待時間檢驗。目前,尚無一所高校有底氣說已經充分具備了完全自主招生的能力與勇氣,而且,誠信機制尚未完全成熟的現實環境,也注定了自主選拔探索之路依然漫長。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2012自主招生面試沖刺應該怎么準備?
·高校自主招生迎來過渡期 將與高考長期共存
·湖北高校自主招生將擴大至農村高中
·高考評論:自主招生面試不是考腦筋急轉彎
·廣東18高職院校試點自主招生 3月25日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