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農村生的自主招生機會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近十年來,國內高校在招生、大學生培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在招生方面逐漸打破高考()作為單一招生渠道的局面,嘗試自主招生改革。在大學生培養方面,2003年之后持續開展本科教學評估,近年來擴大專業碩士比例,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事件1 高校招生改革 自主招生應給考生充分選擇權 見證人: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從2003年起,高考的時間從傳統的7月,提前到6月,這被認為是繼2001年取消高考年齡與婚否限制后的又一項人性化舉措。同年,我國有22所學校開始試點自主招生(也被稱為5%自主招生),到今年試點學校已經達到80所。 自主招生成為我國高考改革的趨勢,2006年,復旦和上海交大在5%自主招生基礎上,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在上海通過面試可以預錄取學生,考生雖要求還要參加高考,但高考成績只作為錄取的參照,目前,這一做法已拓展到江浙兩地;2010年,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度,這引來其他學校效仿,比如清華的“領軍計劃”、人大的“校長直通計劃”。與此同時,自主招生聯考制度興起,2011年,我國出現三大自主招生聯考。 客觀而言,自主招生改革的試點,一定程度擴大了學校的招生自主權,但由于自主招生程序設計的問題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學生必須參加高考、填報志愿,達到一定的錄取優惠條件才能被錄取,只能在高考中獲得一張錄取通知書導致“校長實名推薦”和聯考都發生變異,成為學校搶生源的手段,聯考被認為是大學集體“圈地”搶生源。 另外,隨著自主招生的推進,貧困生、農村生的自主招生機會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此,高校設立專門的計劃加以校正,但覆蓋面還不廣。 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高考改革精神,自主招生的改革方向將不可逆轉,未來的自主招生改革,應以擴大學生選擇權為目標,只有賦予考生充分選擇學校的權利,切實推進“分類考試、綜合評選、多元錄取”,才能克服當前自主招生的諸多弊端,也才能進一步推進高考公平,讓整個社會擺脫“一考定終身”的焦慮。 事件2 高校擴招 重點大學“實際”錄取率并無提高 見證人:張志翔,北京交通大學()畢業生,1999級大學生 我是1999年參加的高考,我記得那時高考前發了一個粉皮的本子,上面有高考大綱和各個招生大綱,特別厚,上面有所有北京高校近兩年的招生情況,還有當年計劃招生情況。 關于錄取率,老師跟我們說提高了,但也有說法是進重點大學的概率并沒有提高(雖然重點大學的錄取人數有提高,可分母提高得更多,百分率實際下降了)。 在我后面的幾屆學生,由于擴招的力度不斷加大,學校逐漸采取把大一學生安排到昌平分校上第一年的方式,解決教學資源不夠用的問題。 記得到大四時就業壓力很大,很多用人單位都拋出只錄取研究生以上學歷的說法,這跟我的師兄們有了不小的差異。現在看來,隨著學生的增多,擴招必然是大勢所趨,但是教育資源至少在我們那屆的感覺是跟不上。 事件3 大學研究生教育的變革 碩士生更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見證人:吳睿,海天考研()首席全程策劃專家 大學研究生教育的變化主要發生在最近這幾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專業碩士擴招。我國從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近三年,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養類型結構的調整,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進入了改革發展的快車道。 第二個變革是,為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科技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于2009年啟動了學科目錄修訂工作,并對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的機制進行改革。新目錄增設了“藝術學”門類,由原有12大學科門類增至13大學科門類,一級學科由89個增加到110個。 今年,研究生教育方面最大的變化是北京城市學院(招生辦)、河北傳媒學院、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和陜西西京學院5所民辦高校獲得批準招收研究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辦高校首次獲得研究生招生培養資格,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的具體體現,標志著我國民辦高校辦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民辦高校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可能會成為研究生培養一個新的趨勢。民辦高校建碩士點要形成個性、特色,專業碩士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民辦高校容易出彩的地方。 潮流詞 南科大 自2007年開始籌建的南方科技大學還沒建成便引來輿論的一片關注,校長朱清時院士提出的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去行政化”的口號,被許多人當作是中國高等教育體制的“破冰之舉”。其首屆教改實驗班的45名學生未經高考,通過自主招生直接入學。2012年南科大終于獲得合法身份,招收第二批學生。其建設和發展也將繼續被人關注。 港校熱 香港高校內地招生始于1998年,當時是委托內地高校“代招”,名額較少。 2003年CEPA簽訂后,教育部允許港校直接在內地招生,后來招生范圍不斷擴大。至2007年,招生范圍擴展至25省市,招生人數至1400人。期間,不少高考狀元棄北大、清華而不讀,選擇港校,將“港校熱”推向頂峰。近來,港校熱度有所衰減,但其魅力猶存。 本科教學評估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已組織舉行過多次本科教學評估,但2003年之后持續開展的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最為引人注目。“教學評估”這個行政意義上的詞語與大學生活建立了聯系。 本版采寫 新京報記者 孔悅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部分名校自主招生“變臉” “掐尖”戰打響
·中科大保送生政策不變 保送不成可報名自主招生
·評論:解決保送生問題先要改革自主招生
·高校改革:期盼更人性化公平化的“自主招生”
·高三家長關注:自主招生10大問題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