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十年自主招生 各方細數收獲。 來源:每日新報 攝影/王健 圖為:劉倫。 來源:每日新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為:肖亞洲和父親肖波。 來源:每日新報 攝影/王健 編輯動機 十年自主招生,改變了許多考生的命運、影響了許多家庭的選擇。隨著自主招生模式的不斷改進,也對高中教學和教育培訓市場產生了連帶影響。我們沿著十年自主招生的軌跡,去體察自主招生給參與者帶來的方方面面的變化。 稿件統籌 鄧晶龍 周白石 考生 從“狀元”到“寫手” 人才在變化 回憶起七年前參加的自主招生考試,天津女生劉倫依舊記憶猶新。在2006年的高考()中,她以優異的成績奪得本市理科高考狀元,被清華大學(招生辦)建筑系錄取。今年7月她即將完成在清華大學的碩士學業,并將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則是城市規劃。 “我們當時的自主招生是以冬令營的方式進行的,在清華大學組織的冬令營中,參加了數學、物理、英語三個科目的筆試,考試的內容都是超出高考范圍的內容,主要是考查學生迅速學習一個知識并且應用的能力。英語單考了一篇英語作文,內容是關于早戀方面的。”劉倫回憶道,“面試大概有10多個問題,涉及內容很寬泛,從個人興趣、科學知識到社會認識都有。”冬令營之后,清華大學決定給予她保送生資格或降30分錄取。劉倫選擇接受高考的洗禮,并以693分的高分踏入清華大門。劉倫感到,在進入大學后大家都不約而同的“低調”、“好漢不提當年勇”,無論是自主招生還是高考狀元的身份都沒讓她覺得有什么特別,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也同樣一視同仁。但談起自主招生這段經歷,她還是覺得對自信心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劉倫后來作為學校的招生志愿者,多次回到家鄉天津,參與該校天津招生組的工作。“在我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時,自主招生還是個很新鮮的詞兒。但2010年起我參與招生宣講的時候,關于自主招生咨詢的比例開始逐漸增多,許多家長對于自主招生的了解很深入,說起來有種耳熟能詳的感覺……”劉倫談道。由于這些年來,自主招生的方式和制度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劉倫覺得自己并不好評價現行方式和當年的優劣。但她認為,自主招生是未來高校選拔的重要方式。 七年后的2013年,本市有20多名考生通過了清華大學自主招生初試,進入了復試環節。其中,來自武清區楊村一中的肖亞洲則成為該校實施自主招生“拔尖計劃”以來,首位進入復試的天津考生。 肖亞洲從初中開始就對時評寫作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迄今公開發表時評、雜文、隨筆等達到200余篇,并出版了三本時評集。在得知清華大學的“拔尖計劃”針對的是在某一方面具備特殊才能的專才時,他下定決心試一試,并自薦報考該校的新聞與傳播專業。他清晰地記得準備自薦材料那天,家里里里外外被各種材料堆滿了的場景:三本系列時評集、手寫的“自薦書”、媒體對他的報道以及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文學評論家白燁兩位專家的推薦信……當把這些沉甸甸的材料最終寄往清華大學時,肖亞洲充滿了期待。 去年12月上旬,他終于等來了初審通過的好消息,接下來的日子里,他一路過關斬將來到了復試現場。他的面試比別的學生都長,共進行了40多分鐘。6位考官向肖亞洲提出的問題非常廣泛,涉及時事熱點、個性稟賦、閱讀寫作、英語表達等多個方面。“我跟考官交流得還比較投機,要不是我平時很關注時事,看過相關的書籍,恐怕很難答上來。”肖亞洲回憶道。 目前,肖亞洲還沒有收到來自清華大學最后的具體加分認可,但他的心態很平和,回到學校后更是全心投入到緊張的高考復習中。肖亞洲的父親肖波談到,如果不是“拔尖計劃”,肖亞洲與清華的距離可能很遠。這應該是自主招生的要義所在,就是將目光放在那些學有專長具備一定創新能力的孩子身上,讓他們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以外還有機會去通過自身別樣的才華,擁有求學名校的通路。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自主招生十年變化:人才從“狀元”到“寫手”
·教育部嚴令各大高校自主招生要落實指導意見
·網友熱議:自主招生“神考題”頻現成“盛宴”
·高校自主招生屢出“神題”考生防不勝防
·孔子老子打架你幫誰? 自主招生神題雷翻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