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記者:為什么要明確“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薦”?這似乎是一個很難被考核的指標? 北大招辦:在《2012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細則》中,我們首次提出了學生不得被推薦的標準。我很感謝四川成都七中的劉國偉校長和其他一些中學校長。他們建議我不僅應當規定哪些學生可以被推薦,還應當明確哪些學生不能被推薦。以此明辨是非,并引導一種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薦”,這是一個禁止性的規定。它不能被反過來解讀。我們不比較誰更孝敬父母,但不孝敬父母卻是能否獲得推薦資格的一條底線。人生而皆有父母。一個對父母感恩的人,相對而言對他人、對單位、對社會也會比較容易培養出責任感。這是做人的起碼良知,我認為對此不應當存在分歧。如果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可以被中學校長推薦到北大來就讀,我們就沒有盡到教育者應盡的責任。為孝敬父母制定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很困難。不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數字去量化和標準化。情感、思想、觀念、直覺、信仰等等這些人類得以存在延續的價值觀要遠比冷冰冰的數字和成績豐富和溫暖得多。事實上,是否孝敬父母并不需要做特別復雜的考核,有時候只要看他和父母在一起時候的情況就一目了然。哪怕只是簡單的面試考察,一句話、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就足夠了。之所以要明確這一規定,是因為現在很多學生智商可能很高,成績可能非常優秀,但對父母和他人充滿了冷漠,認為所有人都該為他服務。北大不歡迎這樣的學生。 記者:為什么要提出“基礎學業成績位居(評估)全年級前5%以內”這一要求?有人提出這是北大“掐尖”的一種措施。 北大招辦:第一年實施“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時候,我們沒有提出明確具體的推薦標準。今年我們吸收了中學校長的意見和建議,將推薦標準細化了。實際上,在全國每年幾百萬以至上千萬的考生中,“學業成績位居全年級5%以內”是一個非常寬的標準。北大每年錄取的學生高考成績位居各省市0.1%;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錄生標準是可比較學生群體的2%以內,比較而言,所在中學年級前5%的標準要低得多。當然,這個標準是不是合理,我們還可以繼續研究探索,但我們總要逐步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標準。 對人的評價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可以有多種維度的指標。但無論怎樣評價,基本學習能力和基礎學業水平始終是一個重要指標。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其他指標不合理,就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指標;認為其他指標合理,就把學習成績完全拋在一邊。德智體美綜合評價,仍然要考察學習成績。即使在西方國家,學生學業成績也仍然是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據,盡管不是唯一依據。 “基礎學業成績位居(評估)全年級前5%以內”也不是一個硬性的規定。如果確有十分優秀、但基礎學業成績達不到這一要求的學生,校長仍然可以按照《實施細則》的規定,向北大自主招生專家委員會提出申請。北大的大門并沒有向這些學生關閉。 |
[發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