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記者:2012年被推薦學生中,有可能出現社會公眾期望的“偏才、怪才”嗎? 北大招辦:關于“偏才、怪才”的態度,我們已做過多次說明。“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作用,不在于招收幾個“偏才、怪才”,而是要營造一個自動涌現拔尖創新人才的土壤。“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伯樂不常有的原因在于認定千里馬非常困難。如果我們能夠創造一種機制,使千里馬大量自動涌現出來。那時候,有沒有伯樂就沒有關系了。普通人都可以看出誰是千里馬。“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就在創造這樣一種機制。我對未來保持樂觀。 記者:“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推出以來,公眾對于腐敗的擔心一直不絕于耳,但北大似乎要一直堅持做下去。請問您是怎樣看待這一質疑的? 北大招辦:這種擔心,我們非常理解。正是這種擔心的存在,有力地推動和維護了“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但我們不能總在擔心中停步不前,于教育改革事業無所作為,還是要努力想辦法解決它,使我們有一天能夠不擔心或者少擔心。責任本身帶來約束,只有勇敢地賦予責任,才能在實踐中有效地規避風險。我們不能手里拿著一把箭,不停地說“好箭好箭”,但就是不射出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學校長在“實名推薦制”中會不會出現腐敗,最好由事實說話。“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實施兩年來,北大沒有接到一起有效投訴,這是最有力的事實。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推動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兩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完全的信息公開、社會輿論的充分監督,能夠有效地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我們還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通過制度來增強約束的有效性。這些都在《實施細則》中有所體現。 記者:明年將是“實名推薦制”實施第三年,您能對這一制度做出評價嗎? 北大招辦:教育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項教育政策的效果往往要經過很多年的檢驗后才能逐步顯現出來。在教育的問題上,我們不能指望今天播下種子,明天就收獲果實。所以我們特別強調教育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不能急功近利。“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剛剛實行兩年,對于做出一個充分客觀的評價而言,現在還為時尚早。我估計5—10年后,這一制度的各種效果才能逐步呈現出來。現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虛心聽取各方面意見,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另一方面要非常謹慎和穩健地實施,避免出現大的問題。這一新生的事物已經獲得了她自身的生命力,我們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她的成長。如果她因為某種原因夭折了,中國考試招生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探索可能又會退回到原有的狀態,那時要重新啟動就難上加難了。 從第一年開始,北大招辦和北大教育學院就對“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學生進行了持續追蹤考察。我們認為,這些校長推薦的學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樣本。我們是在努力地嘗試和開拓,期間可能有各種困難,但我們會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
[發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