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來高考(微博)狀元全軍覆沒,竟無一人成才……日前,一份《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引發網友圍觀。 狀元,在中國社會總是一個亮眼的詞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聞”,媒體來炒作,社會在熱議。雖然有些地方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狀元”,卻依然無法讓熱鬧的“狀元秀”真正降溫。的確,在目前以分數高低論英雄的考試制度下,狀元意味著頂級的大學、熱門的專業,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于是,人們希望狀元常勝不敗,從“高考狀元”也變成“職場狀元”。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一旦發現情況不盡如人意,冷嘲熱諷、憤懣抨擊也就來得格外猛烈。近些年,“狀元不成才”的觀點一直在發酵,而《報告》只是這個論調的最新版本而已。 心態不難理解,但觀點有待商榷。姑且不論《報告》中“32年來高考狀元全軍覆沒”這個結論是否真實,單就“成才”而言,標準為何、該如何定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答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據《報告》稱,在杰出企業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中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專家中也難覓狀元身影……令人不解的是,杰出企業家是如何定義的,沒成為兩院院士就代表學術生涯失敗嗎?這樣的成才標準恐怕難以令人信服。 老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內取得成績和進展,擁有和諧美滿的家庭,不斷提高個人修養等,這不能不說也是一種成功。況且,《報告》也表示,大部分狀元在各自崗位上也做出了不錯的成績,又怎能斷言狀元不成才。 再者說,狀元也是凡夫俗子,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并不意味著他們能成為“全科”狀元。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場考試的話,高考的成功充其量只相當于做對了一道分值很高的考題。而在職場中能否成功,還受到諸如進取心、責任心、情緒調節能力甚至機遇等多種因素影響。 其實,與其討論狀元能否成才,倒不如剝離環繞在狀元身上的光環,將狀元請下神壇,以平常心待之。而要消除社會對狀元成才的焦慮和擔憂,學校、媒體、家長和社會機構就不要將追捧和炒作狀元當成逐利工具,而是要為他們提供寬松、平和的社會環境和成長環境,讓高考狀元們真正成長成才。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每一位高考狀元加油鼓勁,也應該為每一位普通考生喝彩,這比單純炮制和炒作所謂“狀元榜”要重要得多,有意義得多。 (人民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2012年海南高考一本計劃招生8287人
·深圳最牛宿舍五人全考進名校 最低分達650分
·高考600分又喜又悲 家中唯一值錢的電器是電視
·2012年山東威海全面撤銷公辦高考補習學校
·高考季帶動餐飲消費 “考宴”人情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