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訊8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并稱相關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此事見諸報端,立即引發輿論熱議。主流民意持歡迎態度,但也有人對部分城市的教育資源承載力表示憂慮。 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方案,從“畫餅”成為現實,毫無疑問是中國教育邁向公平的一大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數億農民轉移到城鎮就業,對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作出巨大貢獻。但他們在很多方面并沒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福利和權益。近年來,從政府到民間,對提高農民工待遇達成高度共識。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正是保障農民工權益在教育領域的體現。 為善政歡呼的同時,更需要細化配套政策。一些流入人口數量多的城市和地區存在一些擔憂,害怕教育資源更加緊缺。一些東部城市,進城務工人員動輒數百萬,不能說這種憂慮毫無道理。因此,如何在滿足農民工子女教育需求和兼顧資源承載力之間取得平衡,平穩推進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善政,既需要教育部門在增加部分地區招生指標、促進教育資源均等化等方面作出安排,也需要社會在培育包容心態方面作出努力。 公平是當今中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即便一些政策會給原有利益格局帶來一些影響,但若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社會何不以最大善意和包容心,樂觀其成?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小伙患病邊打吊針邊高考 分數超一本無法報到
·異地高考新政受地方利益干擾
·女生高位截癱自學考上大學 父親背起大學路
·異地高考應避免造成新不公 謹防權錢交易
·廣東異地高考壓力大 政策或致門檻畸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