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學自身首先不能從“行政化、學店化”的“升官發財”價值取向和體制環境中解脫出來,確保真正回歸“養成人格之事業”的大學教育本位本分,而任由大學的衙門化、官僚化,以及逐利化、老板化蔓延恣肆,那么,“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如果你是為了升官發財來到復旦學習的話,那么你在學校會受到鄙視”,在最近的開學典禮上,針對“為什么要上大學”,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引用了老校長的話告誡大學新生,“學生的本分是學習”。 “升官發財”的上大學目的,當然應該被“鄙視”。因為這種浮躁的功利主義大學觀和人生觀價值觀,不僅不符合大學生的學習本分,也嚴重違背大學自身作為“養成人格”的教育事業的根本價值立場和使命。 但是,這種價值判斷上的“鄙視”,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已真正兌現成了事實判斷?也即,“升官發財”觀念是否當真被普遍“鄙視”、成為大學生及大學自身的價值準則?事實真相,恐怕不僅并非如此,而且常常相反。比如,多年的就業調查一再顯示,“公務員()”一直都是大學生畢業生的首選理想職業。而諸如“造富大學排行榜”之類大學評價標準,近年來也一直十分熱鬧、廣受追捧。 這或許正像北大教授錢理群最近感嘆的,“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很明顯,所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實也就是“升官發財”的踐行者。 這也就是說,“升官發財”的功利價值傾向不僅存在于學生,更深深地根植于大學本身。以“升官”為例,時下中國大學的高度行政化權力化,便是最突出的體現。比如,大學的行政級別、“官位”越來越高,從“廳級”直升“副部級”。大學內的官員也越來越多,“校長一走廊,處長一禮堂,科長一操場”。同時,大學本身的管理邏輯同樣也高度權力化、官本位化,如“當處長比教授更開心”現象十分普遍,教育部第五屆高校名師名單也顯示,在100位獲獎者中,擔任校長、院長等行政職務的占九成,而不帶任何“官職”的“純”一線教師僅有10人左右。 再看“發財”,同樣也是如此。比如,大量高校教師尤其教授博導等名師高度“老板化”——“許多大學教授都積極找課題、辦公司、跑項目、要經費”。再如,為追逐現實利益,一些大學熱衷于為權貴富豪量身定制批發真的假文憑、假學位;高校職稱評選“開房收錢”淪為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復旦大學教授張汝倫曾表示:“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廳,大學一概不缺,惟獨缺乏自己的理念。” 無疑,相比學生心中的“升官發財”觀念,這種大學自身普遍存在的以“行政化、學店化”為突出表征的“升官發財”傾向,不僅顯得更為本源,社會危害也更加巨大,更值得和需要被“鄙視”。 很明顯,如果大學自身首先不能從“行政化、學店化”的“升官發財”價值取向和體制環境中解脫出來,確保真正回歸“養成人格之事業”的大學教育本位本分,而任由大學的衙門化、官僚化,以及逐利化、老板化同時蔓延恣肆,那么,學生身上的“升官發財”價值觀,如何可能真正祛除,“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其實,從學生個人角度,僅就“職業選擇”而言,“升官發財”并不必然就是絕對錯誤可鄙的選擇,也并不必然就與健康的人生價值觀相矛盾。比如,選擇“人民公仆”意義上的公務員作為職業而謀求“升官”,選擇“創造社會財富”意義上的企業家作為職業而謀求“發財”,誰又能說不是正當合理的人生價值觀? (青年時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80多位世界級名師將任教南科大
·華科學子患重型腦炎記憶衰退 苦讀3年升大二
·高校頻現“iPhone班” 網友直指學生虛榮
·湖南婁底籍大學生“賣腎救母”涉嫌違法引關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異地高考要穩步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