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大學教授楊木壯的一則建議在網上引起爭議:高考()應該將375分設為 “最低錄取線”,低于375分的不予錄取。理由是:“低分考生不適合讀書,不是說他素質低,而是更適合干其他工作,如技工等。” 這條建議是由《南方都市報》報道的,經其官方轉發后,迅速成為網絡熱議的話題。大家質疑,分數是否可以作為學生選擇教育方式的決定因素?學生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求學之路呢?本報官方微信對此進行調查。 【教授】 四理由解釋設置“最低錄取線”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楊木壯教授這樣解釋“最低錄取線”理論出臺的原因: 首先,分數低的學生可能更適合干其他的工作,如技工。 其次,低分學生只能考取質量不高,但收費很高的學校,給家庭造成負擔。 第三,低分學生大學畢業后,往往沒有技能,難以應對激烈競爭。 最后,這些學生容易“眼高手低”,在城市中不利于社會穩定。 【反對】 人人都有一個大學夢 分數劃線不應一刀切粗魯阻礙考生大學夢 在微信調查中,網友對此建議褒貶不一。多數持反對觀點的網友認為:低分的原因有很多,分數不能說明一切。 網友@熊貓@肩上蝶等網友列舉了低分考生的幾種情況:不好學、偏科、考試失常…… 然而,偏科恰恰說明其在某一方面有天賦,考試失常則不能代表考生自身水平,因此,以高考的一次考試結果決定考生的前途并不合理。“每個學生都有上大學的夢想。”網友@小Q說,分數一刀切多少有些簡單粗暴。“實踐證明,很多讀專科的同學一樣有能力讀研究生。”網友@淺眠如是說,在她本科學習期間,一位專升本的同學與她一同參加了2012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并終被錄取。“人的潛力不由高考的成績決定,厚積薄發者太多了。” 學校平臺決定高度大學經歷必不可少 而在一些網友眼中,相較于技術類專業院校,大學是一個多元化價值并存的高層次學習平臺。“大學畢業生與較早步入社會的同齡人有很大的區別。”網友@羽兒希望給每個人一個大學深造的機會。 “關鍵是見識的差異吧。”網友@羽兒講了他的經歷。@羽兒是一名大學生,在他的初高中同學里,有一些并未考上大學。“可能是他們過早進入社會的緣故,在聊天的時候總有缺乏共同語言的感覺。”他認為,大學的價值不僅僅是知識量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熏陶,提高自身修養。 “平臺決定高度,大學生往往享有技術專科學校不具備的優勢資源,包括教學質量、人脈資源等,所以,在就業大軍中,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因此,網友@熊貓建議,大學生的當務之急是提升專業技能和自主創業的能力。 【贊成】 術業有專攻適合更重要 高校資源應合理利用分數劃界仍相對公平 調查中,也有一些支持的聲音。 網友@fanny認為,高校有本科與專科的區別,就是滿足考生水平多層次的需求設置的,所以,差別入學,有利于“合理分配資源,因材就學。”網友@tree先生也贊同這一觀點,“如果所有人都脫離自身情況,盲目追求大學生活,不僅難以學有所得,而且是對大學資源的極大浪費。” 網友@矛矛講了自己的例子。她學習成績不好,但她并不為自己上不了大學而難過,她堅持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她說,母親比較支持她發掘自己的愛好,相信即使在專科院校也能做出成績。“在目前條件下,通過分數取才還是一種較為公平的選拔方式。”很多網友認為,雖然高考一試定乾坤很殘酷,但沒有比分數更客觀的評價標準了。所以,暫時沒有機會深造的學生,可通過專升本、自考等多種途徑改變命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技工一樣創造社會價值 一些網友提出了“刻板印象”的概念:人們總是將本科和專科甚至職業培訓學校截然對立,認為它們之間有高下之分,其實這種觀念并不合理。大學生并不天然比技工高人一等,不同層次的學校教育培養了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他們為社會創造的價值是平等的。 因此,網友@櫻花茶說,“楊木壯教授的建議并不存在對技術工種的歧視,而是認為術業有專攻,高分者可能更適合做學術,低分者也許更需要一技之長罷了。”所以,每個考生都必須認清自己,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求學之路。“高分也不應該成為學生做選擇時的束縛。”網友@大眼睛不想說話覺得,如果考生自身有特別的愛好,如舞蹈等,也沒必要因為自己成績優異而選擇學術之路。 如果人們能夠堅持自己的愛好,做精自己的專業,一樣是值得尊重的選擇。 本報記者郭佶欣來源郭佶欣) (山西晚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南科大在安徽招生或超30人 已有430多人報考
·北大清華人大學科排名前三 評估不再只看論文數
·高考不達375分以上 教授勸你別上大學了(圖)
·四川:自主選拔錄取入選考生須參加高考并公示
·北大招辦主任稱 不在意高考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