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我國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而在高校中,這樣的比例恰好反了過來,出現“倒掛”現象。許多高校近年來在招生錄取時設置性別比,導致分數線上出現“女高男低”現象。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男女比例嚴重失調,2011年人口普查顯示大陸人口中男性占比51.27%,女性占比48.73%,而在高校中,這樣的比例恰好反了過來,出現“倒掛”現象。 據統計,1957年,全國普通高校的本專科學生中,女生占總數的23.2%;1980年,恢復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而從 1995年至2004年的10年間,女生比例由35.4%上升至45.7%。2007年更是一個轉折點,新入學的女生比重首次超過男生,達到52.9%, 此后保持繼續上升的趨勢。 女生日增,男生日減,并非女生在升學時得到了照顧,而完全是由于女生成績好,男生競爭不過女生。 據中國校友網不久前發布的數據,2000年至2012年我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狀元”中,女生522人,占總數的51.84%;男生485人,占總數的48.16%;而且“女狀元”占比還有持續上升趨勢。 “明年我一定要多招一個男生。”中國傳媒大學( 招生辦)的一位碩士生導師對法治周末記者無奈地說。他曾經帶過一屆9個碩士生,只有一個男生。 每年的研究生招生階段,學院的幾位導師就為稀缺的男生生源展開“爭奪戰”。這位教授對此感觸頗深。 他告訴記者,這個問題已經讓他困惑了很久。“記得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還曾經帶過兩屆學生,沒有一個女孩子。我最早關注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感覺應該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這個變化就慢慢產生了。” “以前我在招生時一直有意控制著男女生的比例為一半對一半,但這個防線已經被沖破了。我有兩屆研究生都還是三女兩男,這一屆是四女一男,上一屆是五女一男。” “不過,這種狀況并不是發生在我一個人的身上,傳媒大學新聞系,女生上線人數居多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了。”他坦言在擔憂的同時也只能接受女生越來越多的現實。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中國傳媒大學早在2011年時考慮到女生人數比男生多,為緩解女生的如廁矛盾,將教學樓部分男廁改為了女廁。 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2004年女生占本科生總比例的43.8%,到2012年時上升到49.6%。 在碩士科目中,女生在2004年占44.1%,到2010年上升至50.3%。2010年博士研究生中的女生比例超過35.4%。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測試與評價研究所許燕教授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出現高校里女生多的現狀,是因為現有基礎教育體制更有利于女生脫穎而出。“女生好靜、勤奮,在當前以記憶為主的考試模式中更容易勝出;同時,女生對偏重于形象思維的文科更感興趣。” 但拿就業形勢而言,女生的形勢卻遠遠不如男生。 呂頻表示,受教育并不必然與特定專業的就業掛鉤,教育的問題應該回到教育本身來解決,如果只是為了順應就業市場,則是把就業歧視延伸到教育歧視,這事實上就是以就業困難為由來限制學生受教育機會,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有責任抵制教育歧視。 頻說,出臺報告就是希望告知公眾,歧視不能因司空見慣而合理化,法律和政策不可為歧視背書,平等原則的檢驗沒有例外。 “男孩危機”待破解? 近些年所流行的“男孩危機”為這種性別差異的設置提供了合理理由。知名雜文家鄢烈山就曾表示,他并不認為在高考分數線上設置性別差異是一種性別歧視,在如今這種偏重死記硬背的高考制度下,男生相較于女生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因此在錄取時向他們適當傾斜是合理且必要的。 然而,這些為錄取分數男女有別辯護的說法,在包括呂頻在內的很多人看來并不具有說服力。 對于性別比例協調的說法,呂頻認為,如果因為小語種專業女生多男生少,需要通過錄取進行協調,那么理工科專業男生占多數,是不是也需要協調?她 認為性別協調并不能成為設置錄取分數差異的合理理由。還有人認為這種性別協調是不必要的,讓男女生在各自的優勢領域發揮專長并沒有什么不好。 一方面是教育部的明文規定,另一方面,是高校辦學、市場需求存在困境,設置性別比例招生究竟是否合理,改革的突破口又在哪里?受訪學者表示,這是一個長期制度建設的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打破計劃錄取體制,實行基于自主招生的多元評 價體系。他說,在計劃錄取制度中,人們的公平觀就是“分數公平”。大學的招生自主權也是有限的,最多只能在計劃上做一點點文章。 這樣的招生制度,結果是大學招生標準單一,大學辦學千校一面。要讓大學在招生中招到適合自己辦學定位的學生,能自主地根據生源情況,調整評價體系,就必須推進大學自主招生改革,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熊丙奇建議,教育部門應該明確特殊行業、特殊專業的標準,告知公眾為何這些行業和專業比較特殊,需要限制男女比例。 比如小語種專業,如果教育部門和高校,在招生時明確告訴考生,該專業現在的培養情況和就業需求情況,考生完全有可能根據這些情況進行理性選擇。 如果學校告訴考生,本校小語種專業共有50名學生,全為女生,當年畢業的學生有10名,有5人沒有找到工作,用人單位對男生有旺盛需求,結果可能是女生們會慎重選擇。可問題是,這些信息沒有人告訴學生。學生們從高中選擇小語種專業時,就缺乏信息支撐。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百家飯”孤兒考上大學 立志靠自己走下去
·清華13歲最小男生抱怨:班里女生實在太少(圖)
·清華今年錄取144楚才 志愿滿足率99%
·“三招”甄別高考錄取通知書真偽
·招生怪相:招生分數線女高男低引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