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階段,16歲就可以選擇你未來發展的模式。當然不管你選擇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實現你的人生目標。”魯昕說。
三問:能否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除了對于教育本身的導引之外,此次改革更引人關注的是,技能型高考的推出能否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緩解當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難題? “結構性失衡需要結構性調整。”丁大建認為,由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滯后,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最大的結構性問題表現為大學生就業難,農民工招工難,但未來市場需要越來越多的熟練技術工人,這要求大學生培養結構和高校專業結構都要調整,并改變“計劃入口,市場出口”的模式,“如果技能型高考的實現能倒逼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解決這種結構性的不匹配,大學生就業難題或將得到緩解。” 同時,就業市場往往是考試招生的風向標,技能型人才在勞動力市場的良好表現也會反作用于其招考培養。丁大建指出,從勞動力市場的角度來講,增加技能型高考吸引力,改變“技能型人才(較學術人才)低人一等”的固有觀念,還必須邁過“兩道檻”。 “第一,從學校角度而言,辦學應更遵循市場規律,辦出個性和特色,與產業發展對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如此培養出的人才才能真正被市場悅納。第二,要變革報酬體系。職業化的社會需要科學的人才評價和合理的薪酬制度,要擺脫現有的等級化人才觀,按照職業特征由市場配置薪酬。”丁大建說。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重慶九類考生可申報高考加分照顧
·高考模式一分為二:深層變革還需細節求解
·聚焦:中國將推兩類高考 探索:高考去哪兒?
·山東大學自招700余人過線 40多人獲免面試資格
·評論:高考“換湯”請先倒掉藥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