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在面臨海外大學招生季如火如荼的時刻,只是簡單地跟風炒作“某某學生被多少大學錄取”并不明智,既不利于了解西方的招考制度,還容易引人進入誤區,的確應該煞煞了! 隨著國外大學招生季的到來,近日,不少收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學生不僅自己通過等工具進行晾曬,相關機構和輿論也開始借機跟進炒作:先是有成都高三女生李思緲收到包括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常春藤名校在內的11所世界名校錄取的報道,再就是有被媒體稱為“美女學霸”的華南師大附屬中學高三女生盧凱悅被哈佛牛津等11名校錄取的跟進炒作,而近日,福州一中一名高三男生收到來自美國著名大學羅徹斯特的錄取通知書并通過晾曬后,也被媒體冠以“高三男孩因狂愛吃方便面被美國名校錄取”的眩人標題“揭發”了出來。聯想到不久前重慶外國語學校一班55人共收到了108封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報道,一時間給人以“海外大學的招生門檻很低,去國外上大學似乎很容易”之感。 這其實是對國外大學招生門檻的誤解。別的不說,就以與國外大學招生相似的我國香港一些大學來說,近幾年不是就常常有內地高考()狀元屢屢被拒的事情見諸報端嗎?可見,這些大學的招生門檻不是很“低”,倒是用很有自己的“個性”來形容恰當一些。 再以因“狂愛吃泡面”被曼徹斯特大學錄取的那位福州學生而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他對泡面的狂熱打動了招生官,實際上是他“嘗遍各國泡面”的經歷,讓招生官看到了他的對目標的堅定和堅持。“有自己的個性,不隨大流”這恰恰正是海外大學最為看重的。 即便如此,類似的事情也并不值得炒作。一個學生收到多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在海外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是由他們的招生制度決定的。在那里,學生可以選擇學校,學校也可以選擇學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內地的高考狀元會被拒了;換句話說,內地的高考狀元也可以拒絕他們。這種拒絕和接受反映出來的其實不是簡單的門檻高低問題,而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在海外的許多大學,由于自身定位的不同,而顯示出各有風格、千姿百態的一面,因此,對招生對象上也是各有側重。這和我們國內大學目前的千校一面有著迥然的不同,這也是我們的大學值得改進的地方。 不過,相對而言,國外多數大學的門檻還是很“低”的,這與他們實行“寬進嚴出”的人才培養政策有關。如果我們只是看到在“進口”處,自己的學生或孩子被十多所名牌大學“青睞”的光鮮的一面,而忽視了在“出口”處的嚴苛的一面,而不積極努力的話,幾年后,我們的學生和孩子很有可能成為被淘汰大軍中的一員。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為例,據報道,該院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本科生,但能拿到學士學位的不過600多人,平均每年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學生,其中不乏世界各國的優秀學子。研究生、博士生也有類似的苛刻淘汰比例。多少年來,這所學校出來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名校的聲望就是這樣確立的。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問教:“被多家名校錄取”熱炒之風該煞煞了
·合肥“考霸班” 55人收到130份國外名校通知書
·2014年甘肅高考加分政策有調整
·四川:今秋入學高一新生將執行新高考方案
·15歲預定碩士帽 不高考直接上大學(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