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是全國高考改革已確立的基本方向,盡管這看起來比當前的高考制度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學。 一周觀察 羊城晚報記者 陳曉璇 近日,羊城晚報社、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主辦了一場“高考()改革下中學教育”的論壇,頭腦風暴之下,匯聚廣東省內30多所中學的校長大膽吐槽,說出了對高考改革存在諸多疑問的心聲。 恰巧,第二天便傳出高考改革方案的風聲——考語數外三門,外語一年兩考,再讓學生選考三門,按五級制評價。其實,這個只是高考考試改革的方案,回答的只是“怎么考”的問題,并沒有透露“怎么招”的做法。由此可見,這次醞釀已久的高考改革能否給中國教育帶來真的變臉還需拭目以待。 高考改革缺乏一場全民大討論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是全國高考改革已確立的基本方向,盡管這看起來比當前的高考制度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學。但似乎從一開始就缺乏一場全民大討論,所有的人都只能耐心地等待宣讀“圣旨”,從中學到大學也只能做好應變的準備。 其實,接受不等于贊同,沉默不等于同意。面對這一場前所未有的高考改革浪潮,作為深耕教育一線的中學校長還是有諸多想法的。所以,在羊城晚報提供的這個平臺上,校長們有一說一,紛紛道出了自己的心聲。 只是中學應付“怎么考”還不夠 在校長們看來,高考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對怎么改卻有很多顧慮。首先,對學生來說,不分文理科,英語一年兩考,這是否真的能減輕負擔,還是反而加重了負擔?要知道,現在的學生文理分科,但因為題目難度太大,已經被壓得喘不過氣,如果不分文理,可能會讓部分學生亂了分寸,陷入混戰之中。此外,對于英語科,學生是否能放得下,第一次考少分了,是否能放下身段接受現實,還是不考高分不罷休。 其次,對學校來說,如何順應改革對教學作出調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重點考語數英三門,其他科目選考,如果是為了沖升學率的學校,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學什么的應試邏輯,中學教學可能只關注語數外三門,物理、歷史等學科會邊緣化。還有對于其他三門的等級評價,怎樣才能更加公平,更加平等地納入高考的評價體系當中? 再者,對于社會來說,如何改變對學校的評價標準這也是一個考驗。假如某個學校的重本率因順應改革而降低,比如有些學生分流到技術型高考,或者有些學校更加重視綜合評價了,但擺上臺面的成績沒以前那么好了,那家長還認不認同這所學校?家長能否摘下”有色眼鏡“重新審視一所學校的文化和潛力。有校長認為,短期內社會的評價體系很難變,這對學校的考驗更大。 高考改革是一項自上而下的行動,如果只是中學教育在應付“怎么考”,那么這樣的改革可能只是一廂情愿,因為高考改革的關鍵還要解決大學錄取的問題。 不改變“以分數論英雄”,無法破局 當前的高考招生制度還是看分數和志愿,實行高度計劃性的集中錄取。如果高校沒有改變“以分數論英雄”的招生模式,那么改革了的一代同樣適應不了大學的選拔機制,最終基礎教育的應試將無法破局。 只有形成“招考分離”的格局,高校擁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能到中學挑選自己想要的人才,那才能激起中學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的興致,而不是死死盯著那赤裸裸的分數和排名。 有校長認為,打通中學與高校培養人才的通道才是高考改革的正道,讓高校和學生能夠實現自由的雙向選擇。但在中國的國情下,又很難保證直接通道的公平性,所以也不能怪政策的制約,但學校可以做到的是,中學不能把學生當成考試機器來培養,大學多爭取一些自主招生的權利。 陳曉璇 (羊城晚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福建全面放開異地高考 2014年3600人報考
·高考改革只解決“怎么考”無法破局(圖)
·2014年廣東高考英語聽說考試成績查詢方式
·2014年高考沖刺絕招:提高學習成績的六大法寶
·2014年高考飲食攻略:如何搭配才最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