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甸的校車是從2008年開始運行的,在國內算是很早的,但是一直不算廣為人知。最近,一些事故的發(fā)生讓校車安全,成了人們關心的焦點問題,寬甸的校車實踐也因此開始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注意。看了資料后,我們對一些問題產生了興趣:寬甸是一個比較貧困的縣,為什么會在三年前就想到配備校車?錢從哪兒來?這兒全縣只有12輛校車,卻承擔了10多個鄉(xiāng)鎮(zhèn)5000多名學生的接送任務,是怎么完成的?這些校車在過去三年里,沒有出過事故,這是偶然?還是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央視新聞調查播出《大山里的校車》,以下為內容實錄: 【正文】 解說:清晨6點多,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鴨綠江邊,一個名叫渾江村的小村莊,三年級的小學生張永楠在媽媽的陪伴下出門了,從他的家到學校有57公里的路程。不過,媽媽只需要把他送到路口就可以了,因為接下來,會有校車來接他去上學。渾江村居住很分散,這個路口里就只住著張永楠一家人,這是他一個人的車站。 不一會兒,校車準時出現在他們的視線里。 在這個東北邊境的小縣城,每天清晨都有許多家長像這樣把孩子交托給校車,然后目送它在山道上走遠。 這樣的黃色校車在寬甸一共有12輛。三年前,它們開始出現在蜿蜒的山路上。它們每天凌晨4點多出發(fā),奔赴不同的線路,在散落在山路邊的一個個站點將孩子們一一接上車。接孩子的行程超過100公里,時間需要3個小時。8點上課鈴響之前,校車滿載著孩子準時開進學校。 記者:寬甸的校車是從2008年開始運行的,在國內算是很早的,但是一直不算廣為人知。最近,一些事故的發(fā)生讓校車安全,成了人們關心的焦點問題,寬甸的校車實踐也因此開始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注意。看了資料后,我們對一些問題產生了興趣:寬甸是一個比較貧困的縣,為什么會在三年前就想到配備校車?錢從哪兒來?這兒全縣只有12輛校車,卻承擔了10多個鄉(xiāng)鎮(zhèn)5000多名學生的接送任務,是怎么完成的?這些校車在過去三年里,沒有出過事故,這是偶然?還是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到寬甸。 解說:寬甸縣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是遼寧省面積最大的縣,全縣22個鄉(xiāng)鎮(zhèn)大多是山區(qū),村莊非常分散,沒有校車之前,農村學生的上學路非常艱難。例如張永楠,他就讀的振江學校在鎮(zhèn)中心,而他的家在全鎮(zhèn)東端的渾江村,從地圖上看,就能想象上次學有多不容易。 記者:那會兒是沒校車的,永楠上學怎么去? 張立文(學生家長):都得坐車走好幾十里地,到綠江那塊有個小客或者是雇個面包或者三輪,這么拉回來。 解說:張永楠的父親得先雇車把孩子送到十五公里外的綠江村,那里有一個到振江鎮(zhèn)的客運站點,但正規(guī)客車每天就一班,趕不上,就只能坐沒有營運資格的“黑車”,它們往往超載,價格對農村家庭來說也是沉重的負擔。 張立文:走這一趟怎么還不得個100多。 趙樹艷(學生家長):坐綠江大客就是50塊錢,還得雇個車到綠江。 記者:一個月送4次,那也要差不多要花到四五百塊錢。 張立文:高價你也得雇啊,不能讓小孩上不了學。 解說:寬甸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是2005年隨著全縣并校的啟動開始出現的。原來,家門口就有村小。2005年后,全縣開始撤并村小,再和鎮(zhèn)中心中學合并,建成九年一貫制學校。并校的初衷是優(yōu)化農村教育布局,整合資源以提高教學質量,但必然隨之帶來交通難題,在教育部門看來,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胡萬春(寬甸滿族自治縣教育局安全辦副主任):因為隨著計劃生育,人口的減少,有的很多村小就有一個教室,一個老師,三個學生,就地改善辦學條件,解決不了學生少這個問題,一個孩子兩個孩子在一起和幾十個孩子在一起,這種氛圍是不一樣的。 解說:寬甸縣并校時考慮到了學生上學難的問題,中心校建了宿舍,對路遠的學生采用寄宿制,但即便每周接送一次,對家長來說仍然很困難,不少學生甚至因此輟學。 溫貴才(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學校校長):特別是渾江那個地方的,初一入學到初三畢業(yè),那剩的學生就很少了。 解說:如果沒有校車,學校上學放學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寬甸縣目前還有10個鄉(xiāng)鎮(zhèn)沒有并校完畢,因此暫時沒有配備校車,我們去了其中的太平哨鎮(zhèn)目睹了中學放學的場面,校門前擠滿了來接學生的家長和各式各樣的車輛。 記者:您這是在等車嗎? 學生家長:等車。 記者:準備坐什么車回去? 學生家長:他爸騎摩托車帶。 記者:摩托車帶,你們兩個人怎么坐啊? 學生家長:我們倆都坐。 記者:坐一個摩托車。 學生家長:摩托車送又危險,孩子都等兩三個小時 ,還坐不上車。 解說:這樣的場景的確令人擔憂。我們了解到,寬甸2007年也曾經發(fā)生過不幸的交通事故,有三名學生在上學路上死亡,其中一人是家長騎摩托遭遇事故,兩人是乘農用車上學和吉普車相撞,寬甸縣感到必須馬上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了。 近年來,全國不少地區(qū)和寬甸一樣,農村上學難問題日益突出。甘肅、江蘇、 云南等地相繼發(fā)生了交通意外悲劇,使得校車成為了舉國關注的話題。一些地方開始嚴查沒有營運資格的車輛,但正規(guī)的校車又還缺位,出現了兩難的尷尬局面。 耿玉礓(寬甸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后來不又連續(xù)報道,說出了問題之后,全都停了。奶奶、姥姥推車推著,出了問題,然后就全面停滯,這個做法是最簡單的方法,這個做法連傻子都能干。 記者:停了當然就不出事了。 耿玉礓:不出事兒了,這樣做不就是吃了頓飯,出了點問題,卡了嗓子,再不吃飯了唄。 解說:耿玉礓,2008年時正擔任寬甸縣縣長,正是他拍板決定立即為學校配置校車。如今,其它地方發(fā)生的慘痛事故,讓耿玉礓更感到,當年早做決定是正確的選擇。 耿玉礓:它出事,它都不是校車。 記者:報道中間大家往往就會說校車事故。 耿玉礓:簡單說法,它一個小型面包車,裝了好幾十個孩子,那能是校車嗎?它又沒有,又沒有管理,它不出問題,不出問題是不正常的。 解說:2008年,寬甸縣政府要求財政局必須想辦法安排資金,解決校車問題。但是,對于財政局來說,這筆賬并不好算。 尤聯合(寬甸滿族自治縣財政局黨委副書記):當時我們就有句話叫什么呢,叫吃飯靠自己,建設靠爭取,除了保吃飯 保機關運轉以外,沒有錢投入建設方面,發(fā)展方面。 解說:寬甸縣在全省算是比較貧困的縣。2008年,年財政收入只有4個億。 尤聯合:大伙兒過過緊日子,勒勒腰帶子過去正常該辦的事那就少辦或者不辦。 記者:比如說什么事? 尤聯合:領導的車什么的都可以算,咱先解決大事啊。 記者:是不是也可以這么看:如果你真的想做這件事情,想買校車,即使是財政不富裕,靠擠,也還是能把這個錢給擠出來的? 尤聯合:是,沒有做不到的事兒。 解說:2008年,寬甸縣邁出了第一步,由財政全額出資,先給完成了并校的12個鄉(xiāng)鎮(zhèn)配備正規(guī)的專用校車。 記者:鄉(xiāng)村教育格局的變化帶來了對校車迫切的需要,像這樣的家庭如果是靠自己解決孩子上學的交通問題,實在是太困難了。2008年,寬甸縣經過調研之后認為,雖然說有了校車不敢說百分之百就能保證安全,但是如果沒有校車,肯定更不安全,他們決定開設校車。可是,校車絕不僅僅是一輛車,而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怎么運轉才能夠保證學生的安全?在這之前,國內并沒有多少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要從頭探路。 解說:2009年,《巖松看美國》節(jié)目用一集專門介紹了美國的校車制度,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因為當時對國人而言,校車還是頗為遙遠的新事物。2008年,寬甸縣的校車實踐起步時,對校車這個概念幾乎一無所知。參與校車方案設計的有教育局、交通局、財政局、公安局等政府部門。此外,還有當地一家民營運輸企業(yè)——東運集團。 耿玉礓:它有這方面的經驗,如果都是些外行人來管理的話肯定要管出問題來,那么企業(yè)主要從技術上、安全性能上來參與。 解說:政府和東運公司合作的模式是:公司專門成立一個叫做校車安全辦公室的部門,負責車輛運營,政府承擔一切費用并承擔監(jiān)督和管理責任。 尤聯合:財政把錢撥到教育局,教育局直接把錢撥到東運公司,它給司機開支、它去買油、它去修理。 記者:那等于是政府出錢雇這家公司做一個管理者? 尤聯合:對,它的人員我給它開支。 記者:工資您這邊拿? 尤聯合:也是我開。 解說:寬甸的這種模式和一些發(fā)達國家政府出資購買公共服務的做法很近似。在美國,一般由各州政府教育委員會招標拍賣經營權,與中標的私人校車公司簽訂合同,公司遵照合同做好安全服務就能有不錯的穩(wěn)定收入。 稍有不同的是,寬甸縣由于財力有限,給出的費用只能保障校車運轉,不能讓公司盈利,但東運公司還是接受了這個條件。 記者:如果說長期地做一件事情,完全是出于一種責任和義務,這樣會不會也沒有動力? 楊永彬(東運集團校車安全辦公室主任):對,我們沒有什么利潤,像你說的。但是也不用我們去付出什么,無非就是找?guī)讉€有經驗的人去做這件事情,政府委托東運公司,它就是把信任托付于你,也是對我們東運公司一個品牌的打造吧。 解說:模式確立后,首先要決定買什么車。今天,“長鼻子校車”已經廣為人知,但當年,寬甸還沒有人聽說過專用校車,他們找到丹東本地一家客車生產廠家訂做校車,當時我國還沒有校車安全標準,廠家做的校車其實只是在普通客車的基礎上外形加上了標識,車體做了些能想到的改裝。 楊永彬:上車的時候,這個比正常的營運班車略矮10公分,因為小學生比較矮小啊,上下車比較方便一些,再就是座位,座位比正常的營運班車也是降低10公分,正常也是這么高。 記者:我看這地方有一個這個,有一個拉環(huán)。 楊永彬:這是上車的時候把著方便,坐的時候把著這兒,有一種牢靠的作用,牢靠。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fā)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