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尖子生向好學校集中,令弱勢學校升學率不斷降低,甚至難以為繼,而強勢學校不斷壯大 2009年,河北高中校長規范招生承諾書簽訂第二年,贊皇縣中考前100名的學生,約90人被外地的高中招走,去向以石家莊、邢臺和衡水三地為主。 緊鄰贊皇縣的臨城中學,是贊皇生源主要流入地之一。7月初,臨城中學黨總支副書記仝孟辰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稱,贊皇生源流入臨城的原因是地域接近,學生家長在兩所高中教學質量上會做選擇。 同時,仝孟辰坦陳,在全省高中跨市招生的“生源大戰”背景下,臨城中學也是受害者,“臨城縣每年中考前100名學生,一半左右會流失。”臨城中學的優質生源,主要流向石家莊市區和邢臺市區的重點高中。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個別“超級中學”,即使是升學率較好的省級示范性中學,也為優質生源流失而苦惱。 省級示范性高中邢臺一中位于邢臺市區,學校新高三年級部一位副主任說,2010年中考,邢臺市區前100名學生,留在邢臺一中的只有30多名,接近70人流向石家莊二中和衡水中學。 這位副主任說,盡管學校升學率逐年提高,從2010年至2012年,本科上線數約為1000人、1300人、2100人。但因被“掐尖”,北大、清華等名校上線率卻在下降,“從最多時一年考上10人,降到現在的兩三個人。” 這位老師擔憂,優質生源流失,高中沒有升學率,令“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較弱的高中最終會辦不下去。 與邢臺市區近在咫尺的邢臺縣幾所高中,已經出現這位老師擔憂的問題。 邢臺縣是一個擁有30萬人口的山區環市縣。邢臺縣教育局分管基礎教育的副局長袁書鳳告訴新京報記者,邢臺縣原有4所公辦高中,受人口出生率減少和生源流失兩個主要因素影響,一所高中被取消,另有2所高中合并為1所。 “邢臺縣中考前200名,基本留不住。”袁書鳳介紹。 這幾年,邢臺縣的高中教育一直在走下坡路。前幾年,邢臺縣兩所高中二本上線,還500多名,今年,二本上線人數僅140人左右。 與之成對比的是衡水中學,該校今年高考成績令人咋舌。衡水中學宣傳資料稱,2012年高考,河北省文科前100名衡中67名;理科前100名衡中52名。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學校”。 許多高中老師稱,河北各地尖子生扎堆涌入個別學校,高考高分生自然多。 生源保衛戰 邢臺縣加大了高中教育財政投入,縣政府每年投資千萬余元給高中改善硬件設施和培訓招錄老師 為了留住生源,各地的高中都想過不少辦法。 袁書鳳介紹,與河北省很多地市一樣,2006年,邢臺縣高中搞過提前錄取。 但提前錄取違反招生政策,被省教育廳明令禁止,再加上行之無效,這個辦法后來不了了之。 而在邢臺市另一些縣,早兩年,為保住生源,還出現過“中考成績絕密”的新聞。 2010年,邢臺縣縣委書記在全縣領導干部會上,給教育部門提出4個問題,其中包括高中教育質量滑坡。 近兩年,邢臺縣加大了高中教育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袁書鳳介紹,2010年開始,縣政府每年都大量投資千萬余元給高中改善硬件設施和培訓招錄老師。 與高中不景氣對應的是,邢臺縣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在全省名列前茅。這令邢臺縣教育部門越發尷尬。 袁書鳳說,對一個縣來說,高中是12年教育的出口,是對基礎教育的檢驗,高考成績好,被認為教育辦得好,否則會廣受批評和指責。 與邢臺縣高中加大財政投入相似,贊皇縣中學負債4000萬,將校區從縣城中心搬至近郊,新建教學樓和宿舍樓,改善辦學環境以求提高優秀生源報到率。 此外,贊皇中學還寄希望于教育主管部門“有所作為”,“卡住學籍注冊關和高考報名關”。贊皇中學一位老師說,學校決心“扎好籬笆”,“和違規招生學校作斗爭”。 無上位法的規定 教育部從來沒有對高中招生范圍作出規定,專家稱高中非義務教育,學生有自由選擇權 前述省教育廳官員告訴記者,2003年前后,起初出臺一些限制性規定時,“說老實話,對這些限制性規定,底氣并不足。” “有家長問,孩子有這個(跨市就讀)需求,為什么不讓流動?這個限制性規定的法律依據是什么?我們只能說,是依據河北省的狀況,主要是為了規范秩序。”該官員說,河北省政府要求,出文件要有上位法的支持,“教育部從來沒有對高中招生范圍作出規定,我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上位法,高中不是義務教育,跟大學一樣,大學招生怎么不劃地方?” 該官員解釋稱:省教育廳下決心解決普通高中招生的亂象,主要是限制招生行為不規范的情形,如:派人到非招生范圍內進行招生宣傳、設招生代理、給予金錢物質獎勵誘惑招生、自行組織招生考試等行為。 一位河北省中學教育專家認為,應用更理性的態度看待爭奪生源的問題:生源流動是正常現象,過度流動、無序流動才應該限制。普通高中屬于非義務教育,理論上學生有選擇不同類型學校接受教育的權利。 記者采訪到的大部分高中校長們都承認,禁止公辦高中跨市招生的規范,無法禁住學生。早在高考前半年,一些論壇就出現集中咨詢個別高中就讀信息,相關帖子火爆;成功將孩子送入某些熱門學校的家長,還會組建QQ群,交流心得。 一位去年費盡心思把孩子送進某省級示范中學的家長告訴記者,“現在這個高中的外地學生,八成都是和我們一樣,自己報名,他們已經不怎么主動出擊,而是坐等好生源上門。”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禁止或放開跨區域招生,都只是“治標”,要徹底根治“生源大戰”,關鍵是建立正確、科學、合理的高中教育評估機制和評價體系。 (新京報記者宋識徑亦有貢獻)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