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等教育,注定是本周繞不過的話題,又一批高三學子走進高考的考場,又一批大學生將畢業離開校園。由此而來的就業、高等教育改革等話題再度引發熱議。 漫畫張建輝 高等教育,注定是本周繞不過的話題,又一批高三學子走進高考()的考場,又一批大學生將畢業離開校園。由此而來的就業、高等教育改革等話題再度引發熱議。如今,教育正面臨信息技術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挑戰,中國的高等教育需實現高質量、有特色、可持續的內涵式發展。如果再過30年,全世界都想到中國留學 () ,中國的教育夢就實現了。而沒有教育夢的實現,就不可能有創新型國家,沒有創新型國家的中國夢就是低水平的夢。 □挑戰 社會發展改變高等教育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的角色已由組織者轉向學習伙伴。 今天,教育正面臨信息技術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挑戰,知識的數字化和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過去是上課念書,甚至買本新書都很困難,現在互聯網、計算機、平板電腦、甚至連手機都具有學習功能了。 這使得大學的知識權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大學教育的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都受到沖擊,大學的實際效能也受到質疑。那么,大學該怎么辦,各類教育怎么提高質量?這些都是涉及教育改革的問題。 過去常說教學相長,在互聯網時代,這種方式已經轉向互動,教師的角色已由組織者轉向學習伙伴。這在大學里體現得尤為明顯,已有大學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方式進行改造。比如,美國有網絡視頻公開課。同樣講公正,哈佛教授桑德爾公開視頻課講得非常好。學生就會以桑德爾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老師,如果老師還像原來那樣教,學生肯定看不上。而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都在進行教室空間結構的改造,很多學校變成民主式的,比如圍坐成幾個圈,老師在這幾個圈里游走,四面墻上都有黑板或電子屏幕,誰都可以演示。學習空間發生改變,變成教師和學生互動的一種網上空間。 此外,許多大學在策劃建設有利于學生自學和合作學習的新型圖書館。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將以知識轉移為特征的社會參與、自主學習方式整合進高等教育。否則,就可能被淘汰。 大學必須通過知識轉移來提供服務,并由此實現自身價值。 高質量教育期待和大眾對教育公平要求之間的矛盾改造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給高校帶來了新的壓力。過去是少數人上大學,現在多數家庭都有子女在大學讀書。過去大學生稀缺,到哪里都能找到好工作?,F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了,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找得著工作。大學教育是否物有所值就成為公眾話題,學生的增多也帶來就業的壓力。當人們的教育程度都提高了,那種臺階式的敬仰、敬畏就沒了。 高等教育大眾化又增強了對公平的呼聲,而教育公平理念和追求卓越之間仍存在一定沖突。比如,大家對招生性別的規定比較敏感。北外75%是女生,但有些專業如阿拉伯國家不接受女翻譯,學校就想辦法多招幾個男生,設定招生性別比例等,就會受到批評,說是性別歧視。公平和實際需要之間要找到平衡,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是選拔教育,得選拔最合適的人去做這個事。 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也使大學功能發生了變化。有國外大學提出,大學的第三個功能叫“知識轉移”。大學必須通過知識轉移來提供服務,并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 □個案 一個人的網絡教學 一個叫薩爾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國人創辦了可汗學院。薩爾曼·可汗是個數學天才,為了幫助住在遠方的親人學習,他把自己的教學影片放上網絡,后來就辦了個可汗學院??珊箤W院從給親戚的孩子講授在線視頻課程開始,迅速向周圍蔓延,并從家庭走進了學校。 現在,美國一些學校已經采用回家不做功課,看可汗學院影片代替上課,上學時則是做練習,再由老師或已經懂得的同學去輔導其他同學這樣的教學模式。 □破題 依法辦學破解后4%問題 大學的組織方式和管理制度要變得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象牙塔式的純學院派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 國家層面已經優先考慮教育,教育本身又該如何應對教育公平、提高質量、加快改革、提高服務水平呢? 大學的組織方式和管理制度要變得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一個蘿卜一個坑,機械式的管理已經沒法適應時代的發展?,F在高水平教師會像候鳥一樣流動,并在流動中提高學術水平,把更新的東西來回傳遞。 比如在悉尼大學,工資單上有上萬名老師,但實際在校的老師沒那么多,他們聘請了很多外國學者來學校工作一段時間,還聘請了很多銀行等方面的專家給經濟學院、金融學院講課。大學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原來那種“為我所有才是我的人”的概念不合時宜了。 此外,還有機制問題。比如,北外有140多名外籍教師,但他們不是正式編制,評估時不算他們。社會已經變化了,我們的管理卻還是陳舊的。我們現在都是背包袱式的,背上了就甩不掉。 大學越來越多受到公眾和公共領域的評判和監督,就要思考如何進行大學的內部組織建設,思考大學與社會如何互動。之所以現在發生一些問題,就是因為大學與社會還沒有相互適應。 我們現在沒什么規范,一般出了事就是鬧,看誰臉皮厚,臉皮薄的就失敗了。 依法辦學將是高等教育有序、平穩發展的保障。中國教育界將面臨“后4%”的問題,即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之后,教育將面臨更大的監督、更嚴峻的質問、質疑。社會對高校的關注將更加密切,依法辦學是必然趨勢。 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不一樣,當不一樣的訴求都朝向高等教育時,高等教育就會無所適從,因此必須用法律規范各方面的互動關系。許多國家大學的建立,包括政府的撥款、大學的組織架構都依照一定的法案實施的。出了事根據法律解決,大家也知道按照什么規范進行互動。我們現在沒什么規范,一般出了事就是鬧,看誰臉皮厚,臉皮薄的就失敗了。 大學的組織方式和管理制度無論如何變化,都要在法律框架內運行。我們現在常說去行政化,其實去行政化主要是減少行政干預,而不是不要管理。可現在政府對學校的干預不是法律規定下的干預,經常是直接干預。去行政化還有學校的問題,學校的管理層是服務于教學科研還是教學科研人員的上級呢?按照行政化就是上級,按照法律界定,管理層和教職工只是不同的角色而已。 大學評價從內部評價變成越來越關注用人機構、雇主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的評估。 現在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將演變為教師、學生、社會各行業有專長的人士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學生學習空間將大大改變和拓寬。 大學將賦予學生越來越多的研究動力和機會,這方面目前是中國的一個弱點。中國原先不參加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考試),因為害怕考太好在國際上引起過分關注,考太差又丟人。2010年上海第一次參加測試,分別在數學、閱讀、科學方面位列世界第一。中國人學知識能力特別強,但創造力不強,研究問題、提出問題不是我們的長項,今后要加以改造。 從發揮功能角度看,大學將更加直接介入或參與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社會在發生變化,越來越需要大學的參與。而大學要教出有用的人,必須在這些實際事務中進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因此,教學與科研、教學與參與社會服務、理論研究與實際探索之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 大學評價方式也將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多地得到社會的關注和參與?,F在,從大學內部評價變成越來越關注用人機構、雇主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的評估。評價也不再致力于打分、評優,而是詳細描述大學成功與欠缺之處,以促進大學發展。 □未來 高校發展重在提高質量 提高教師水平就得有淘汰,但現在沒有淘汰的辦法。 大學的內涵式發展是有質量的發展。內涵需要一些外延的支撐,內涵與外延的關系,就是規模與效益、數量和質量的關系。近幾年,量的擴張突飛猛進,現在中國高等教育重要的是質,但質的提高更困難,因為我們面臨很多制度性約束。比如提高教師水平就得有淘汰,但現在沒有淘汰的辦法。我國現在只能互相挖人,我把你那更好的人挖來,現有的人先養著。如何增強高等教育的活力,是下一步改革面臨的嚴峻問題。 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鋪攤子鋪出來的,靠的是教育質量。 大學內涵式發展應該是有特色的發展。都想變成北大、清華根本不可能。我到美國發現,中國人對哈佛大學的崇拜超過美國人。在美國人看來,哈佛是美國好學校中的一個,而中國人認為哈佛是美國最好的大學。這是兩個概念。學校要基于自己的傳統、環境和條件,發揮獨特優勢。比如,我在北師大時,有人提出設置幾個小語種專業。我不同意,因為跟自己的特色相差很遠。盲目設置專業,拿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競爭,同質化以后就會走向失敗。大學必須自主性、創新性、個性化地發展,既不能片面求全,也不能片面求大。威廉瑪麗學院在一個小鎮上,小鎮只有1萬多人,其中7000多人是在校師生,是美國一所非常著名的小型大學??梢?,真正的精英教育,不是鋪攤子鋪出來的,靠的是教育質量。 要有合理競爭、自由探索、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 大學的內涵式發展應該是有長效機制的發展。長效機制就是形成自己的風格,具有穩定而又不斷完善的開放傳統。不穩定就沒有性格,不開放就會停滯不前。要追求卓越的發展,就要有積極進取、合理競爭、自由探索、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長效發展也是可持續的發展,需要有制度建設和制度保障。 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還應是有成效的發展。通過加強和推動理論研究與社會實際相結合,提升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 現在,中國學生想方設法去國外留學。如果再過30年,全世界都想到中國留學,中國的教育夢就實現了。而沒有教育夢的實現,就不可能有創新型國家,沒有創新型國家的中國夢就是低水平的夢。 北京外國語大學(招生辦)校長韓震 (京華時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GRE作文中最容易的出現三大邏輯問題失分點
·600輛車參加海南愛心送考 憑準考證可免費乘坐
·高三學子進考場 高等教育改革要甩掉陳舊包袱
·上千元童裝蘋果萬元以上馬術班 兒童節變“兒童
·女教師患癌與病魔頑強抗爭 稱只要活著就留在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