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四天了。孩子以前的同學語文都學了兩課,現在就讀的班級似乎還沒有動靜。昨日,家長徐女士糾結良久之后,在班級QQ群向學校和老師提意見了:孩子為什么還沒學一個字、沒做一個題,連抄抄寫寫的作業都沒有啊? 徐女士的“開炮”在QQ群里炸開了鍋。雨花區砂子塘吉聯小學校長朱鴻雁昨日解釋,該校是一所新學校,開學頭四天沒有急于知識傳授,主要是領著孩子適應新環境。星期五就進入正式的課程學習。其實,像這樣的教育理念沖突并不少見。昨日,備受爭議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原征求意見稿中的“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就修改為“減少作業”。 家長有意見 開學四天不學一個字不做一道題 徐女士家住中城麗景香山小區,今年秋季學期,附近的砂子塘吉聯小學投用,她毫不猶豫地將孩子從別的學校轉了過來,“看重的就是砂子塘的品牌”。 第一天放學,徐女士接到兒子后,一路上就聽到兒子講校園半日游干了些什么、貼屁股游戲怎么個好玩。第一天她覺得挺好的。兩三天過后,再一問,語文課沒上、數學課沒上,英語課科學課都沒上。 徐女士問孩子轉學前所在班上的同學學習情況:語文已經學完兩課了,數學做了不少題。這一下徐女士著急了。 “是否向老師提意見、怎樣把意見提出來,我考慮了很久。畢竟孩子才到一所新學校,不想讓孩子成為刺頭青。”徐女士選擇在班級QQ群里向老師發出了提問:孩子這幾天在學校里到底干了些什么? 學校有想法 適應性教育先行,孩子其實很開心 會有家長不理解,學校不是沒想到。“全心全意把學校的一周適應性教育計劃按步驟實施到位,讓孩子愛上學校、樂于上學,讓師生融為一體,是我們需要優先去做的一件事。”砂子塘吉聯小學負責人坦言。 那么,到底開學四天,孩子們在學校干了些啥? 第一天,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校園大探索,找食堂的方位、找離教室最近的廁所、學習飲水機怎么使用。二年級學生王以諾印象最深的是,經過地下車庫時,老師還摸擬有汽車出入的情況,演示如何經過車庫門。 第二天,老師和同學亮出自己的特色名片,相互交朋友。四一班的30多名同學在課間玩著拍手游戲,雖然相互認識才兩天,卻像熟人似的。其實,他們是從附近20所學校轉學過來的。像熊翼宇就是這樣自我介紹的:“個性:愛笑,活潑;愛好:看書,打羽毛球;希望我們成為朋友。” 第三天、第四天,學習安全知識、進行隊列練習、每個科目的老師走進教室里講述這學期書本里會有哪些有趣故事。“很好玩啊,我們上午就做游戲,認識新朋友,老師下午會根據上午的情況,給我們會小白鴿貼紙做獎勵,我都有20多只小白鴿了。”從婁底一小轉學過來的朱紫瑜覺得這四天過得蠻開心。 專家有建議 應鼓勵因校制宜因材施教的創新 “先讓孩子不討厭學校、老師和新環境,引導他們從樂學到有興趣學習,這是我們嘗試集中適應性教育的初衷。”朱鴻雁說。 但不少家長也認為,學校教育就應該是課程教育,一天學幾個字、學幾句英語、做幾個題目,那才是學校的正經事。 這是種怎樣的觀念沖突和轉變?“實質上是成績成功論的滲透下,家長重智力輕能力、重知識學習輕習慣養成的一個影子。”長沙市心理學會秘書長、周南實驗中學教科室主任劉正華分析說,許多教育者意識到,教孩子方法比教孩子知識重要,這所學校的探索,實際是把平時分散于整個階段性學習周期里的適應性教育,用近一周的集中時間,為孩子們全面適應學校生活打基礎。 雨花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學校的生源特點也有所不同,該校將入學教育做成一個系列的主題活動,從孩子的心理,到環境的適應,到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教育主管部門鼓勵和支持學校因校制宜、因材施教進行的創新和探索。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開學快一周 不見學個字 學校有想法 家長討說法
·28歲“回爐”大一 武漢大學最大齡新生自稱曾輸
·教師節擬改為孔子誕辰9月28日 回應稱方便休假
·“明日領袖”論壇:帶給世界“正能量”才可稱
·零起點教學VS非零起點生源 幼升小搶跑家長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