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者: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需科學決策多舉措相配合 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此項決定是迄今為止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最強有力的保障措施,必將有力改變以往千方百計動員城市教師支援農村學校工作卻收效甚微,農村教師想方設法向城市調動影響穩定,使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困難重重的局面。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部署的高度 前幾年,有些地方探索城鄉教師交流,基本上是屬于為官一任的個人決策,領導換屆往往就導致交流中斷,由于缺乏長期的制度安排使參與城鄉交流的當事人也感到尷尬。 近年來,推動城鄉教師交流被國家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實行縣(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2012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在關于“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部分提出“均衡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義務教育階段校長和教師,建立合理的校長、教師流動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勵優秀教師和校長到薄弱學校工作的政策措施。新增優秀師資向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可以說,為了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各級政府部門不斷倡導教師以及校長流動,城市教師下鄉支援農村學校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安排。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站位高,整體布局統籌全國城鄉發展,為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體現了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必將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的里程碑。 全員雙向成為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基本特征 以往國家層面沒有全員雙向的交流輪崗制度,校長教師交流往往都是城市學校“對口支援”農村學校,這實際上很難抑制農村教師的流失。農村教師中確實有些人存在兩地分居、城市里的老人需要照料、對農村學校條件艱苦不適應等情況。政府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給予解決,當事人不得不靠個人關系,用“走后門”等手段往城里調動。對于這類不規范的做法,群眾意見很大。有些縣域政府開始采用公開考試的辦法從農村教師申請者中選調優秀者進入城市學校工作,以滿足部分教師進城的愿望。例如:2007年,浙江省云和縣教育局人事科《關于農村教師進城選聘的通知》;2008年,安徽省太湖縣教育局《關于暑假教師隊伍流動、調配、選聘有關工作的意見》;2009年,陜西省旬陽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旬陽縣公開招錄選調教師簡章》等,這些做法的共同之處是單向選拔農村教師向城市學校流動,對被選中的老師來說是實現了個人的愿望,對農村學校而言無疑是重大損失。有些地方認識到了這種做法存在的問題,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例如,2006年,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文化教育局《關于教師流動“轉會制”的實施意見》,借鑒足球運動員轉會的做法,要求接受了農村教師的城市學校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以減少農村學校損失。然而各地的做法純屬無奈之舉,是苦于沒有政策的“尚方寶劍”而采取的臨時措施。 交流輪崗是雙向的、全員的,是每個教師職業的要求。雙向交流輪崗才能真正扶持弱勢地區學校和弱勢教師,人人都要參與交流輪崗才能保證資源均衡配置,實現教育公平。 重視初次配置合理性 以往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現之一是過分強調教師資源的二次配置,使得教師初次配置不合理。 通過政府行為、市場手段、慈善捐助等方式,學校獲得的用于教育活動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屬于第一次配置。而某學校以“對口支援”的形式派出教師支援其他學校,則屬于第二次配置。盡管在實踐中,二次配置這種形式還存在招聘新教師后,先派到農村學校實踐一段時間,把農村學校作為“訓練新手”的地方,把“教學名師”留在本校不參與“對口支援”等缺陷,我們不可否認二次配置還是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總體上看,它不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方式。對于政府而言,其責任是力求初次配置到位,而不應該指望第二次配置實現合理和均衡。2012年8月,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強調,“改善教師資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和志愿者到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這是國家重視初次配置教師資源的重要信號。此次《決定》宣布了要徹底消除教育資源配置中的次第歧視,它必將有力推動城鄉師資配置的均衡化。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需要科學決策多種舉措相配合 為實現城鄉教師全員雙向交流輪崗的目標,需要科學決策,多種配套措施相結合,扎扎實實推進,細節決定成敗。 第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需要科學決策其比例和進度。教師隊伍數量作為基礎數據要準確,而教師數量主要受制于編制數量。教師編制與學校規模,即學生的數量、年級和班級數量、班額、教師周課時總量等變量息息相關,需要科學核算。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還要考慮崗位需求等復雜變量。針對規模較小的農村學校的特殊性還要考慮其對“全科型”教師的需求。當前,農村學校大多不能開足、開齊規定的課程,特別是英語、計算機、音樂、美術、體育教師缺口很大,在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過程中要加以解決,讓農村有歌聲、畫筆、運動…… 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要有區域總體觀念。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可能是某所學校校長教師全體同時到另外一所學校工作,在縣域范圍內城鄉校際之間要形成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等多種格局。要在保障所有學校正常工作不受很大影響的前提下,制定分批、分階段(年度)的交流輪崗計劃。 第二,要解決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我們調研發現,不少在農村學校工作而住在縣城的教師需要乘公交車或者自駕車去上班,每個月的交通支出很大,這無形中降低了生活水平。住房問題也很突出,如果不是家住學校附近的農村籍教師,基本都面臨住房問題。有的鄉鎮在農村校園新建了一些“周轉房”,或者在寄宿制學校內提供只適合單身教師短期居住的房間,但這些舉措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農村教師單向往城市流動或者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原因。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作為新的政策其實施具有挑戰性,需要國家各級職能部門科學研究、民主決策提供并落實配套措施和政策,使農村教師能安居樂業,才能真正實現雙向流動。 第三,在推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同時,還要與新“學區制”管理和運行模式的建立,清理超大班額、超大學校等基礎性工作同步推進,真正回歸到“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辦教育”,科學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正確道路上來。 多樣化的教師身份和教師流動也應鼓勵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涉及的人員范圍是公辦學校聘用的在編人員,并不是全體教職員工。當前,一些規模較小的農村學校長期受到編制限制,許多學校還有代課教師。由于生源的不斷變化,班級數量也在變化,完全要求是公辦教師很難做到及時補充和減員。 各地采取的“臨聘教師”實際上是很靈活的對教師缺位的補充。在臺灣地區有一種“支持教師”做法,也很有特色。“支持教師”是指具有特定科目、領域專長者,受聘承擔緊缺又必要的科目,包括英語及第二外國語、鄉土語言、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以及其他學校特色課程或經各教育行政部門指定的科目的教學任務。“支持教師”也必須具備教師資格,同時要按照一定申請和聘任程序與學校簽訂合同之后才可以上崗。受聘期限一般以學年為一個周期,受聘期間不得轉任或兼任其他課程的教學。教學時間每周不超過20課時,在一所學校課時較少時允許到附近學校受聘,承擔相同的課程。受聘的“支持教師”按照課時數獲得報酬,還有相應的社會保障。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為了解決正式交流輪崗剛性體制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某些縣域采取的鄉鎮范圍內教師“巡回走教”,縣域內部教師資源共享等方式,也應該得到鼓勵和不斷完善。這些嘗試提供了一種新思路。還可以探索部分教師不完全隸屬于學校的管理體制,比如,有些周課時少的科目的教師以及某些有特殊專長的教師,可以由縣教育局統一管理,在縣域內部若干學校流動上課。這樣的機制擺脫了學校編制較少與教學科目需求教師類別較多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城鄉學校教育質量,也符合“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 (光明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京朝陽區國際教育:用開放助推發展
·男孩買不起鬧鐘摸黑上學追蹤:上百好心人想幫
·學者: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需科學決策多舉措相配
·9歲女孩街頭擺攤賣襪子 掙錢救患白血病母親(圖
·學者: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需科學決策多舉措相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