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今年7月,公益組織陽光助困的愿者在對甘肅隴南實地回訪時發現,自己的志愿者,原甘肅隴南西和縣一小學校長方應會偽造學生資料申請助學款及截留助學款。 最近,西和縣教育局公布了方應會截留助學款的調查結果,并將方應會免職。身為民間組織的志愿者,又是當地學校校長,為何涉嫌截留貧困學生資助款,事情真相究竟如何?善款又該如何安全送達孩子手中? 公益組織“陽光助困”,主要從民間籌集資金資助貧困地區學生完成學業。2011年,甘肅隴南地區的小學教師方應會主動加入“陽光助困”,成為其中的一名志愿者。 全國各地資助隴南地區貧困學生的捐款,全部由方應會經手下發,近三年來,陽光助困僅通過方應會進行資助的學生共有200多人,涉及金額15萬多元。在今年,“陽光助困”的志愿者到隴南回訪之前,“陽光助困”對于方應會的認知,則全部來自于方應會上交的書面材料。 陽光助困財務監督楊勇:之前他確實做得很好,他的發放比全國各個地區都發放的及時,各種都做的很詳細的,然后大家都覺得做的很好。 但不久前,陽光助困公益組織志愿者對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和縣進行了貧困學生資助回訪活動。通過和學生本人、家長的溝通發現,原楊灣小學校長方應會利用陽光助困隴南地區活動負責人職務之便,偽造學生資料申請助學款,截留助學款。甚至在提供貧困學生的信息時,出現刻意壓低學生家庭收入造成貧困假象,偽造虛假的學生家庭信息,甚至編造學生父母病逝等信息來博取廣大愛心人士的情況。 陽光助困財務監督楊勇:我們調查一下,發現好多家庭,拍照時上面好多家庭,拍照是300、600、900、1200,拍完照只給學生一百兩百,根據大小金額不一樣,學生也不會注意上面寫多少,讓你簽字就簽字了,有些家長也質疑過,他聲稱,我上網也要上網費的,這個錢就是上網費。 一位家長對記者的講述,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家長:只發放了100,照相的時候是300,相照完之后他就把200拿走了,給了100。 記者:當時沒有問他為什么把那200塊錢拿走嗎? 家長:說了,說他還要網費什么的。 而對于陽光助困的指責,方應會則矢口否認,他向記者解釋,之所以存在助學款沒有及時發放的情況則是因為山路難走,工作又忙。耽誤了發放時間。 方應會:對,有一些是發了,找不到家長,我們是山村小學,資助地方很大,現在做了兩個縣,我算了一下,九個鄉鎮20幾個村,我們周末可能下去,周末下去走一個村,第二個周末到第二個村,然后我們留下家長讓他領錢什么的,把這個時間拖的可能時間長一點,還有就是給老師了,比如發布的那個視頻,我是給老師了。 在陽光助困的志愿者看來,方應會的回應并不能自圓其說。 楊勇:你既然沒有發放,那為什么你發放的照片已經發上來了,已經顯示已經發給學生了,有學生的簽名,這些學生、學生家長為什么這么多的單親離婚或者病故,或者是外出改嫁,為什么我們去了然后有這么多父母都在的,甚至有的父母就在上海這里打工的。 在記者得到的一份西和縣教育局的關于方應會截留學生資助款問題的情況說明中顯示,西和縣教育局免去了方應會楊灣小學校長的職務,但這份說明并沒有提及方應會是否偽造學生家庭信息申請助學款。在此之前,三年多的助困活動中,陽光助困曾向隴南地區發放共計15萬元的資助款,方應會是否也截留過資助款?記者曾致電西和縣教育局進行詢問,但電話始終未能撥通。 既是民間公益組織的志愿者,又是當地的小學校長,方應會的行為被“陽光助困”曝光后,引發了爭議。王振耀則提醒,民間救助不能僅僅依靠“好人”,更需要完善體制,進行監督。 王振耀:他應該是這樣,借鑒政府的經驗,同時利用各種各樣的志愿監督,你比如鄧飛的免費午餐,他有很多的監督方法,利用很多志愿者,志愿者也不要用一個,這設立了一個志愿者,那誰來監督他,然后設立好多的通訊手段等等。這樣的話才會避免一些矛盾。(記者 韋雪) (中國廣播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甘肅一小學校長截留助學款 制造貧困假象牟利
·北師大擬實施本科生導師制 提高畢業標準
·武漢大學與美國杜克大學聯姻 合作設立新高校
·“小升初”競爭慘烈:四年級孩子6點起床做奧數
·“小升初”競爭慘烈:四年級孩子6點起床做奧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