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近年來,環境保護漸成一些突發事件的誘因,如什邡的鉬銅項目,啟東的排海工程,大連PX項目等。這種現象提醒我們: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特殊的“環境敏感期”,公眾對環境的敏感甚至恐慌,需要引起更多思考。 因擔心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而引發的居民與政府間的沖突,被稱作“鄰避現象”。政府部門在規劃和建設有社會和環境影響的公共設施時,往往受到選址周邊居民的反對,產生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抵制。在中國,公眾的環境意識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薄弱到如今的增強,從“生存型”時代的“冷漠”到“發展型”今天的“敏感”,既表明鄰避現象的普遍存在,也說明公眾維權意識的提升,同時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更高階段的反映。 鄰避心態不會隨著某一個設施停建、某一個項目遷移而自動消失。有的項目在一地遇到抵制,遷到別處后仍然不受當地人歡迎,即是佐證。如何改變一些重大項目和必需設施的“撞壁尷尬”、消除公眾的“環境恐慌”,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許多地方面臨的新課題。 即使是發達國家,也無法避免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沒有生態風險。對中國而言,“發展中”的現實國情,注定不能完全避免粗放的增長方式,“轉型中”的經濟現狀也難以完全做到“零污染”,環境保護的現實水平跟不上公眾的預期速度,兼之一些地方項目引進透明度不夠、公共決策罔顧民意,容易引發公眾的污染猜想,從而衍生出環境恐慌。 【標準表述】要消除環境恐慌,一方面,應該將公眾的環保新期待作為執政為民的新變量,不僅要追求項目的經濟價值,更應考慮其環境價值和社會風險。如果能在項目投建之前充分公開信息,公眾就不會在信息弱勢中產生“污染猜想”;如果能在項目建設的公共決策中通過聽證和協商等制度渠道尋求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公眾就不會在制度渠道缺位后選擇沖突對立。 另一方面,要根除其心理基礎。如果大型項目、公共設施的好處和收益是社會共享,風險與成本卻主要由設施周邊的少數居民承擔,任誰也“不愿建在我家后院”。正因此,對于那些經過環評認定、仍有一定生態風險的項目設施,既需要權威人士及時普及相關知識、回應公眾關切、避免風險放大,更需理解公眾的正常心理、合理訴求,對受影響的居民及時實行合理補償。 尋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共同課題;向往蔚藍的天空和純凈的水土,也是人類的共同追求。發展階段進入特殊的“環境敏感期”,是實現科學發展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難題,著眼當前,需要從認識“鄰避心態”、改進決策程序、消除環境恐慌開始。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12組公務員社會熱點面試題
·2012國家公務員各部委面試時間匯總表
·2013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正視“環境恐慌”
·公務員中1.7億元大獎 稱擔心親友來借錢
·2013國考公共科目筆試合格分數線劃定 明起可查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