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導讀] 中國社科院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平均年齡已達到55歲至75歲,此后5到10年內,全國將有300多萬家民營企業迎來代際傳承。然而,一些“富二代”欲承父業遭到拒絕。企業家認為,和官員打交道太累,勸子女考公務員()。(9月20日《時代周報》) #爭當公務員# [新聞解讀] 分析 “企業家勸子女考公務員”值得反思 文/胡藝 表面上看,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頗為風光,但是正如有企業家所言,和官員打交道太累。民營企業“求爺爺告奶奶”的問題不可忽視。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執法部門亂收費以外,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處境艱難,遭遇吃拿卡要潛規則的問題不在少數。今天叫你補資料,明天說資料不規范,后天要求送股份,官僚作風嚴重,刁難企業,特別是對不在自己所屬關系圈子的企業“吃拿卡要”,逼企業送禮、請客、公關的職能部門比比皆是。 媒體披露的民營小企業湘漣公司《請客送禮日記》就是典型的一例。湖南婁底市紀委查明,送禮日記基本屬實,共查出38名存在問題的涉案人員。然而,在紀委介入查處后,不僅大部分涉案人員未受處理,舉報人公司經營步履維艱,處處遭遇打擊、報復。還有干部宣稱:“現在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送禮無法回避。”送禮潛規則之頑固由此可以窺見一斑。即便今年中央三令五申中秋國慶不得公款請客送禮的禁令。然而人民日報記者拿到的民營企業送禮清單顯示,知名民營企業仍在執行中秋客戶關系維護計劃,送禮范圍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其中一個政府部門就需要送禮280多份。對此,民營企業也有苦衷:“送禮錢不算小數目,我們也不想把這個利潤讓出去,可不送又怕關系斷了。”中央禁令不能違反,但是企業與職能部門特別是手握重拳官員的關系不能不維護。企業主“不送禮怕關系斷了”的矛盾心態耐人尋味。企業家與官員打交道確實很累很不容易。 盡管公務員遠沒有企業家掙錢多,但是,有的“富二代”只對資本感興趣,不一定適合管理企業。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要想把父輩的產業發揚光大,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不落伍,“富二代”企業家面臨的新一輪創業壓力比較大。在現實生活中,“富不過三代”,家族企業走向衰落的例子并不在少數。 雖然說“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機關現象有所改變,但是上班炒股、玩游戲的報道仍然時常見諸報端。公務員薪資待遇不算很高,但公務員社會地位高,工作穩定體面,還有職有權,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理想工作,完備的福利系統讓人羨慕。如果富二代在繼承父輩財富優勢的基礎上,再獲得公務員的特殊權力豈不是“兩全其美”?講到這里,我們還能簡單地說民營企業家讓子女考公務員是矯情嗎?我倒認為,企業家勸子女考公務員也是一種利益驅動。 [初審編輯:周詩芃][二審責編:龍騰] 看過此文章的網友還看過 延伸 是什么在“浪費”中國的年輕人? 對每個年輕人來說,他們爭當公務員,其實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說,這卻是人才浪費的非理性選擇。根源何在?就在于權力支配太多資源。人才資源配置,是經濟資源配置的一種結果。是權力配置資源,還是市場配置資源,決定了年輕人的職業走向。年輕人爭做公務員,表面上看是為更好的福利、更穩的飯碗,深層次看,卻是權力能夠支配更多的資源。當社會不再激勵和獎勵創造價值的企業和民眾,而將人們的聰明才智、時間精力引向權力,從財富再分配中獲取利益,結果必然是價值創造部門的萎縮,以及企業家精神的衰落。權力吸引了年輕人的同時,權力也就“浪費”了年輕人。 需要強調,這里的主角是年輕人。近日,廣州南沙區常務副區長孫雷,和廣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處處長陳偉才辭職下海,成為兩家公司高管,引發輿論熱議。但與其說這是市場引力所致,毋寧說這是官場資源的積累提供了快捷的下海直通車,因此更像是權力配置資源的表現。年輕人的職業選擇才更能說明問題。 從這個角度,就更容易理解李克強總理一再強調的“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調結構本質上就是要調整包括人才資源在內的各種資源的配置,而根本途徑就在于權力瘦身的市場化改革,即“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怎么檢驗改革成效?看中國的年輕人是否還爭當公務員,應是一個指標。 [微言大義] @龍翔在野:做企業的累死累活風險還大,還是當公務員更劃算。 @隔山打虎俠:這當然不是矯情,這是精打細算后的考量! (華聲在線)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臺灣公務員熱:有人已考10年 有人落榜自殺
·“企業家勸子女考公務員”引熱議 不全是矯情
·不愿陪酒公務員被同事冷落
·海口一公務員4年詐騙逾3300萬元 300多人受害
·2013河南公務員省考結束 40多人搶一飯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