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做題的時候,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么?一道題目的答案,A也有道理,B也說得過去。此時難免要糾結一番,到底選哪個?如果選A,那B為什么不行呢?在猶豫不決中浪費了時間,擾亂了思路。 對于這類問題,中公教育專家認為,只要把握住選擇最優原則,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答案。那么,選擇最優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們糾結的AB兩個選項,其實并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而是看哪個更為符合。選擇A,并不意味著B一定是錯的,可能是A比B多一種規律,可能A的規律更強,也可能是A的說法更符合我們平時的習慣。 當然,這種原則也不是適用于所有題型,比如數學、資料分析、常識判斷就不行,這些題型的答案是確定無疑的,邏輯中的必然性推理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的其他題型,比如定義、類比、圖形、邏輯填空,這種規律都是適用的。 例.樹根:根雕 A、紙張:剪紙B、竹子:竹排 C、陶土:瓷器D、水泥:硯臺 中公解析:對于這道題目,題干的規律是用樹根做成根雕,樹根是制作根雕的原材料。但看這種規律,四個選項都符合。也就是說,選哪個都有道理。如果一看A項合適,馬上選了A,后邊的看都不看,那肯定不行,有可能后邊有更合適的。 再仔細區分,根雕一看就是由樹根雕成的,原材料可以看出來,那么CD兩項就可以排除了。不過AB兩項還是不好區分。 題目中還有一種關系,樹根做成根雕,是出于藝術加工的目的,為了做成藝術品。那么,B項就可以排除了,竹子做竹排是做成一個工具。故答案選A項。 通過這道題目,大家應該對這個原則有所了解了。做題的時候一定不能盲目,也不能太主觀。正確的做法是,先根據題意把明顯錯誤的選項排除,對于余下的兩個選項,我們不要糾結誰對誰錯,而是比較二者的異同,看看哪個選項更符合題目的要求。 這種原則的具體運用,中公教育專家總結如下: 一、對于類比推理這種題型,一是相似規律越多的選項,類比度越高;二是看看哪個的規律更為本質,比如蘋果和水果,它們都是兩個字,都是名詞,這也是相似之處,就不如包含關系更為本質。 二、對于圖形推理,也是要比較和題干相似規律的多少。現在很多題目都不是只有一種規律,而是幾種規律的綜合。所以,需要仔細比對各個選項。 三、對于可能性推理的題目,加強、削弱、解釋型題目要遵循從強原則,力度最強的選項往往是最佳答案;對于結論型問題,要遵循從弱選擇,表述弱化,不那么強硬的選項就更容易成為正確答案。 中公教育專家指出,行測考試的考點其實是相對固定的,其難度主要就體現在幾種規律的交叉,以及迷惑選項的排除。大家只要理解了“選擇最優”這個原則,就會在考試中少走些彎路,快速選出正確答案。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2014公務員考試行測解題原則之選擇最優
·昆明公考23人報名22人零分續:1考生惡意注冊所致
·西安18歲男青年須兵役登記 否則影響考公務員
·家庭困難不是公務員兼職的真正原因
·陜西公務員在聯通公司兼職 領導稱其家庭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