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幼兒園,應該怎么辦(傾聽·行進中的基層回聲) 核心閱讀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學齡前幼兒教育日益受到各方重視。但目前農村幼教資源不足,一方面公辦幼兒園少;另一方面,近年來應運而生的民辦幼兒園辦學條件參差不齊,甚至不少屬于無證辦學,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農村需要怎樣的幼兒園?新學年開學將至,本報記者前往貴州織金縣、云南安寧市、四川成都市調研。 織金縣利用社會力量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小學閑置校舍改成了幼兒園 本報記者 郝迎燦 “小海鷗,真勇敢,飛得高來飛得遠……”貴州省織金縣三塘鎮大方寨村希望童園的27名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做起了第三套幼兒廣播體操。這所希望童園依托大方寨小學,將學校的兩間空置教室改做了幼兒園活動室。 “現在在村里讀小學的孩子少了,將幼兒園建在小學里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節省不少開支。”織金縣教育局副局長付國榮表示,全縣希望童園共30所,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每年撥付120萬元辦學。 在希望童園開辦之前,大方寨村的孩子幾乎都沒有上過幼兒園,六七歲時去村里小學讀一年學前班,然后升入一年級。現在,這些孩子從3周歲到5周歲不等,被編在一個班,由兩位老師照管。“老師是由縣團委和教育局聯合招聘的志愿者,沒有編制,每個月1500元的工資,但在之后考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時候在同等條件下會得到優先錄用。”付國榮說,“孩子在這上幼兒園,除了每天3塊錢的飯費,不用交任何費用。” 但是收錢是件麻煩事。“學校沒有收費許可證,只好動員家長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每天一位學生家長,早晨收3元錢,之后全程跟蹤監督孩子的吃飯上課情況,并照管孩子的安全。”付國榮說。學校還成立了營養餐監督小組,成員有村干部、教師和家長代表、學生代表。 學前教育資源短缺是貴州農村的普遍問題,織金縣也是如此。據統計,2013年全縣有47259名適齡入園兒童,入園率為57.35%,而在2010年的時候,入園率還不足五成。 不過情況正在改變。除了目前依托小學建設的30所希望童園,如今織金縣每個鄉鎮均有一所中心幼兒園,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還在這里建設了72所山村幼兒園。 “山村幼兒園正是針對山區農民居住比較分散的特點設置的,要求至少有20個孩子,一個班要有一名老師,教學場地則是租用民房或者村委會辦公室。”付國榮說。除了這些公辦幼兒園,織金縣還有不少民辦幼兒園,但這些民辦幼兒園基本達不到標準。“去年一年清理整頓了40多家無證幼兒園,現在全縣民辦的合法幼兒園只有一所。雖然民辦幼兒園存在各種問題,但不少家長還是把孩子往里面送,說到底是幼兒教育資源匱乏。”付國榮認為。 安寧市引導鼓勵民辦幼兒園規范發展 城區幼兒園“領辦”農村教學點 本報記者 楊文明 每天下午4時45分,潘曉燕都會站在小金花幼兒園門口焦急地等待幼兒園班車的到來。班車上坐的不是孩子,而是從幼兒園農村教學點回來的兩位老師。“幸好村組都通了公路,交通安全沒啥問題。”潘曉燕說這話時,臉上還是不無擔心。 小金花幼兒園是云南省安寧市一家民辦幼兒園,潘曉燕是辦園者之一。2013年,安寧市太平街道辦事處偏遠的冊峨村光莨村小組的“無證”幼兒園由于不具備基本辦園條件被取締,村組周圍的20多個孩子“無園可上”,在當地街道的牽頭下,小金花幼兒園同意牽頭領辦該教學點。 除了取締,安寧市在整頓農村幼兒園時,更多還是采取能辦證盡量辦證的方式。“原來的光莨幼兒園是家庭作坊式的,老師不具備執教資格,特別是園址不符合基本安全條件,不得不取締。”安寧市教育局民辦教育科科長段國輝說,取締時并未遇到太大阻力。“協調了小金花幼兒園去牽頭辦園,周圍群眾都很支持。” “光是光莨幼兒園兩位老師的班車費,每個月就有1200元。”潘曉燕告訴記者,雖然政府幫忙協調了場地,但光莨幼兒園由于只有不到30名學生,基本不賺錢。 與取締無證農村幼兒園相比,更困擾段國輝、潘曉燕的是幼兒園場地問題。小金花幼兒園雖然已經開辦了十幾年,但校舍至今仍然是租用的。為了孩子安全,小金花幼兒園專門加高了樓梯、鋪設了塑膠地板,但與專門建設的幼兒園相比,硬件設施上仍然有較大差距。另外,民辦幼兒園的老師無法享受和公辦幼兒園老師一樣的待遇。“我們為老師繳納了‘三險’。”潘曉燕話音剛落,段國輝便插話:“這在民辦幼兒園里已經算好的了。” “像小金花這樣的幼兒園,其實是在為整個社會提供公共服務,政府理應對民辦幼兒園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太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科蘭說。 如今,潘曉燕正在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管理系攻讀碩士,對于她而言,幼教是她的夢想,開辦普惠制的幼兒園是她的事業。 成都市城區骨干教師定點幫扶馬家鎮幼兒園 農村幼兒教育探求鄉土色彩 本報記者 王明峰 暑假快結束了,四川省成都市郊的馬家鎮幼兒園開始熱鬧起來。3層教學樓外墻刷成了黃色,并配有其他顏色的裝飾,塑膠操場還印有蘑菇燈圖案,旁邊是沙池、游泳池。滑梯、籃球架、球型攀爬墻等城市幼兒園才能見到的設施,這里也一應俱全。 “2012年以前,全鎮3所幼兒園都是民辦的。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民辦幼兒園不能滿足這一需求。在農民呼吁下,鎮上建了這所公辦幼兒園。”馬家鎮臨時分管教育的副書記賈濤說,因為是新建的,又是鎮上唯一的公辦幼兒園,所以鎮上下決心要把這所幼兒園打造成示范園,讓農村娃也能享受到城里娃的學習環境。 保育室、電教室、電腦室、生活體驗館……硬件上去了,條件改善了,但鎮里合格的幼教老師卻難找。前兩年正好趕上成都市倡導教育均衡發展,馬家鎮找到新都區第一幼兒園,請求結對幫扶,合作辦學。新都一幼派來6名骨干教師結對定點幫扶指導。有30多年幼教經歷的張志彬老師自2012年9月開園就來到了這里:“原來鎮里幼兒園的老師,盡管都有大專文憑,但業務水平低,觀念落后,只知道教孩子數數、認字。” 在城里老師的帶領下,16名幼兒園老師漸漸學會了教孩子搞活動、排練節目。看到農村老師上路了,張志彬們并沒有滿足。他們積極尋找農村幼兒園的教學特色。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馬家鎮幼兒園的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農村元素,突出田園特色。在現代化的教學樓里轉一圈,農村元素隨處可見:用秸稈做成的墻飾、稻草卷成的鳥巢、做成笑臉的小簍子,連摟草的筢子、舀水的葫蘆瓢、地里刨出的竹根、淘米洗菜用的筲箕,都被孩子們做成了手工作品。 “這些都是就地取材,既貼近農村生活,又充滿童真童趣。”張志彬說。為此,該幼兒園還申報了市級課題《農村幼兒園綠色田園教育的實踐研究》。據介紹,為了打造田園課程的拓展基地,下學期幼兒園把院墻外的3畝多地租下來。“打造微田園型的少兒體驗中心,孩子們可以種植蔬菜水果花木,觀察植物生長過程。”張志彬憧憬道。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01日 14 版) (人民網-人民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農村幼兒園,應該怎么辦
·云南地震災區最大帳篷“幼兒園”開園
·星二代上的那些昂貴的幼兒園
·300多孩子搶80個名額:想上幼兒園 先讀親子班
·向陽幼兒園送別2014屆畢業生 700余人參加典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