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高考作文的熱議逐漸冷卻,現在是冷靜分析高考作文作文核心問題的時候:高考作文的文學性。為何出幾篇文學性強的好文章這么難?是高考作文先天發育不良,還是后天慘遭宮刑? 隨著高考()的結束,對高考作文的熱議也逐漸冷卻,現在正是冷靜分析高考作文作文核心問題的時候:高考作文的文學性。 作文與文學原本是琴瑟相和的知音,自從“高考”插足以來,琴與瑟漸行漸遠。從命題作文到話題作文,從材料作文再到新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的出題形式日漸開放,可是每年的數百萬考卷中罕見佳作。 作文考察的是考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以及基本的文學素養,原本不該離文學很遠。可是,為何出幾篇文學性強的好文章這么難?是高考作文先天發育不良,還是后天慘遭宮刑? 一、出題之弊:逐漸開放了“肉體” 依然縛住“靈魂” 考生與《意林》一起意淫 每年高考都是全民的狂歡,狂歡的焦點是“高考作弊”和“高考作文”。輿論界討論高考作文的第一波針對的是高考作文出題。高考作文題的材料來源曾經很神秘,想猜題的老師、學生絞盡腦汁也不得要領。現如今,這一點已經不那么神秘了。據報道,今年很多地方的高考作文出題材料來自《意林》雜志。這本小雜志中的文章命中了全國卷以及山東等八省的高考作文題。該雜志的總編輯顧平不失時機地宣傳說,2012年有33%的高考作文命題來自《意林》,而2013年的比例上升到了40%。高考作文也因此被輿論界譽為“意林體”。 也有專家高度評價了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但這些好評之聲很快就被洪水般襲來的唾罵聲掩蓋了。先是針對浙江作文考題提出的“英國作家戈爾丁”與“美國作家菲爾丁”的爭議,隨后是針對江蘇作文考題提出的“蛾子”還是“蝴蝶”的討論,出題專家的“素養”受到了質疑。這些尚且是表面的質疑,更為深刻的是對作文題本身,也就是對“意林體”的質疑。《意林》的文章多半是勵志小故事和有價值觀導向的議論短文,聊作消遣尚且可以,根本談不上文學性。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的形式解放了,但作文的靈魂依然受到“意林體”的束縛。 在“意林體”的影響下,高考作文出題逐漸遠離現實,甚至粉飾太平,給考生進行勵志洗腦,讓考生寫作時無法筆觸殘酷的現實,也無法揮灑自由的意志。面對這樣的考題,學生的獨立思想遭到禁錮,自由精神受到束縛,只能圍繞著“大勵志”范疇,用“意林體”來意淫幻想中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思想已經遠去,文學就更遠了。這就難怪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看了今年的作文考題后氣憤地說:“高考出題者再這樣年復一年地下去,不毀掉中國語文教育才怪。” 高考作文丟掉的不止是文學 有些國家的高考也考作文。總體來看,外國高考作文考察的是學生的文學素養、創新思維和想象力。一般情況下,考題與現實生活結合緊密,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寫作,可以自由發揮,沒有任何局限與束縛。美國高考作文的命題涵蓋文學、歷史、政治、藝術、科學、體育等領域,只要考生文筆優美、言之有物、深刻有據就好。有些高考作文題考的不僅是考生的文學修養、歷史積淀,更為重要的是考生對現實、人生更深刻和更廣闊的思考。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高考作文考題之一是:“當你開車進入芝加哥市區時,從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個體現芝加哥建筑特征的建筑壁飾。如果讓你在這座建筑物的墻上隨便畫,你會畫什么,為什么?”面對這種題目,任何學科背景的人都可以自由發揮。可以寫一首透著浪漫的小詩,可以寫一篇文采飛揚的散文,也可以寫一篇思想深刻的評論。考生可以無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里沒有限制,也沒有束縛,給考生充分的空間展示自己的文筆和能力。這點在國內高考試題中是從未如此好的體現過。 反觀國內考題,丟失的不僅是文學性,更是深層的東西。今年全國卷新課標Ⅰ卷作文題目的主題是“經驗與勇氣”,材料下方的要求是“選擇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在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在中國的語境下,“經驗”與“勇氣”是政治色彩較為濃的詞匯,離文學遠之又遠。若說這個題目能啟迪哲思,那也不過是在馬列本本主義的基礎上作無病呻吟的思考。這個題目沒有任何畫面感,無法激發考生的想象力,也過于俗套,不能點燃文學思維的源泉,更不利于發揮創造力。在材料與選題的束縛下,出好文難于上青天。其他的高考作文試題也大都處在這個水平線上。 二、體裁受限:詩歌被打入“冷宮” 小論文大行其道 詩歌失寵之后 今年高考,北京、上海等很多省市的高考作文依然要求將詩歌體裁排除在外。有些省雖然沒明確說明,但只要求寫“記敘文或議論文”,實際上還是變相排除了詩歌體裁。詩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能夠高度精煉地概括現實生活,最為深刻地抒發人的思想情感和釋放人的想象力。在中國歷史上,詩人、詩作的數量堪稱世界之最。高考作文是考察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舍棄了詩歌這種經典的文學體裁,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文學教育的倒退。 反對將詩歌列入高考作文體裁的專家大底認為,詩歌受形式的限制,很難達到高考作文的字數要求。也有人認為,詩歌極具個性,很難用統一標準來衡量,是個見仁見智的體裁。這些觀點很難站住腳。首先,詩歌也可以寫很多字,只不過達到字數要求需用更多稿紙罷了。只需給有詩作特長的學生增加幾頁稿紙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場高考多用幾張紙也不算什么禍國殃民的事情。此外,關于詩歌的評價。詩歌是很具個性,但詩作的文學表達力不亞于任何文學體裁,可以諷刺,可以謾罵,可以抒情,也可以議論,靈活多樣。在作文中,好詩的前幾句就能抓住讀者的心。 詩歌“出局”折射的是出題人迎合社會趨勢的心態和忽視了文學本質的草率。從傳統出版的產品結構可以看出,詩歌等純文學的產品日益萎縮,也可以看出讀者越來越不讀文學了。這并非好的現象,而是泛娛樂時代社會整體文學欣賞水平倒退導致的必然結果。面對這種現象,出題人應該承擔起弘揚詩歌等純文學閱讀的責任,而不是通過限制詩歌體裁來取寵于公眾。如果在高考中強調詩歌體裁,那么學生在學習階段和備考階段必然會閱讀詩歌和練習詩歌寫作。這對純文學的教育大有裨益。出題人的本末倒置,致使詩歌體裁淡出高考作文,直接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再重視詩歌。這種出題心態盼不來好文。 寫來寫去都是小議論文 翻開高考作文史可以看出,早年高考作文更多寫議論文。華東師范大學附中語文高級教師邱嘉峪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文內涵比較窄,所以流行寫議論文。自話題作文、材料作文興起以來,作文體裁越來越放開,多數考題規定除詩歌外,題目自擬,不限文體。但是,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也有明顯的局限性,那就是作文的主題是被限制住的,學生一旦跑題就很容易得低分。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學生為求穩,努力揣摩作文材料的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寫議論文。筆者查閱了高考作文網2001年到2012年的高考滿分作文和優秀作文發現,多數作文的文體都是議論文。由此推及廣大考生可知,高考作文中,四平八穩的議論文一定大行其道。 并非議論文無法出彩,而是議論文最容易模式化。學生經過大量訓練,基本上能做到第一段怎么寫,第二段怎么寫,甚至可以精確到寫幾行,寫多少字。經過這些訓的學生思維比較固化,思想比較僵化,行文模式化,寫出來的東西如一個模子出來的,缺乏個性,更不要說文學性了。當想象力被各種模式與條條框框束縛住時,它注定會死亡,沒有任何希望地死去。當創新被各種套路羈絆時,永遠都不可能有新的東西出來。離開了豐富的想象,離開了大膽的創造,還提什么文學,充其量不過是文字垃圾。 再者,熟悉“意林體”套路的學生也更容易寫出小論文。前文已經說到,“意林體”的特點是勵志小品,用所謂經典故事揭示一個勵志的道理。這種故事有著明確的價值導向,即總傳達一個價值觀點。一旦這種故事成為作文素材,考生很容易就會在價值評價的基礎上寫出一篇贊成或不贊成的文章。這種文章的核心還是論說,而不是文學。“意林體”本質上是文化快消品,不該歸入純文學的范疇。用這種快消品來滋養學生,學生必然出現健康問題,只是病不在身體而在精神罷了。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好文漸絕種:誰閹割了高考作文的文學性
·四川高考作文美文頻現 已有滿分出現
·江蘇高考有考生作文只寫四字:跪求0分
·天津高考語文閱卷結束 作文評分較寬松
·專家解析30年高考作文變遷 勵志故事成近年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