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優酷網拍客上傳視頻《研究生畢業回家種地,老父氣絕服毒》,眾多網站紛紛轉發,很多網友在評論中感嘆“知識難改變命運”。據10月17日《河北青年報》報道,經調查,該視頻的主人公是河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苗衛芳,目前,苗父已脫離生命危險。 眾望所歸之下,空有一紙文憑而無地可棲,父親深感顏面盡失服毒自殺,這種到求職時才望文憑興嘆的事件,已不具新鮮性,但這一次倒是有相當的特殊性。公眾在事后大嘆讀書無用、教育有病之余,大抵忘了事件的主人公苗衛芳現年已41歲,通過自考獲得本科學歷進而又考上研究生、且對工作有著較特殊要求等因素。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再一次對當下教育制度群起而攻之,令“讀書無用論”再次泛起,未免有些草率。 如今的悲劇,將棒子全部打到教育上實在說不過去。詳細分析,此番事件中有父母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本人能力素質、心態觀念、所學專業與社會職業的適應性對接性等多重因素。 或許有人會說,主人公苗衛芳家在鄉村,經濟狀況薄弱,希望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想法更迫切一些,父母鄉親殷殷期待集于一身可以理解。那么,大家或許還記得,前些時日,北大一名碩士畢業后找了份起薪每月8000多元、年底還有些獎金的工作,但其父早在親戚面前夸下海口,說孩子每年賺上百萬元毫無壓力之類。當知曉其真實收入狀況后,父親更是對其惡語相加,認為孩子給他丟了臉。對孩子有所期待當然是好事,但這期待一旦與面子、身份之類掛了鉤,無疑就變了味道,也很難起到正向的激勵作用了。 除了父母不切實際的期待之外,個人的選擇和想法也是左右命運的關鍵。比如他一心想當公務員();到民辦學校,他怨校領導總是罵人,沒適合寫作環境;到基層中學教書,他又錙銖必較,因收入與預期差300元而夭折……由是觀之,苗衛芳回家種地的結果當真全是制度的錯嗎? 透過一些事件,反思教育的積弊,自是時下公眾對教育謹慎嚴苛態度的體現,然而凡事都將矛頭指向教育,未免有失理性和公允。教育不是廢物筐也不是替罪羊,把所有惡名都給它套上未必有益于真問題的解決。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研究生國家普通獎學金(即國家補助)進化過程
·專業碩士顛覆角色 欲演考研主角
·林丹獲碩士學位惹爭議 校方拒透學業情況
·臺高校大幅擴招碩士 僅一成企業愛用碩士
·廈大女碩士為繼承父業 回爐讀衛校(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