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驅動下“雙一流”高校跟蹤評估平臺構建的作用
來源:中國科教評價網發布時間:2021-01-21 10:23
伴隨大數據時代的推進,傳統的評估體系也逐漸開始考慮大數據的指標體系。2015年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這意味著我國將啟動新一輪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國家戰略。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這意味著我國高校“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目前不同評估機構的評估體系呈現多元化趨勢,各自有其利弊。
伴隨著外部環境的深度變革和信息化的創新應用,尤其是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變革傳統的高等教育評估方式。原有的高等教育評估的周期長,評估過程靜態化,評估結果滯后,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質量了解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領域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形勢要求下,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監測和評估已經進入到了發展的新常態,創新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理論,更新評估的手段,拓寬評估的類型,構建起與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相適應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發展的要求,是適應高等教育“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的時代要求。
然而,從現有高校評估體系來看,其評估體系仍主要停留在傳統指標層面,對高校的評估體系相對較滯后,而未能跟蹤評估高校的具體動態結果,實現評估體系的智能化服務。此外,國內高等教育評估體系的指標和數據來源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其準確性將受到人們的質疑。因此,亟待面向國家管理部門打造中國雙一流高校跟蹤評估體系,基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基于此,以“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跟蹤評估為切入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理念與發展、現狀與問題、原因與挑戰、思路與舉措”的基本思路,理論聯系實際,根據國家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戰略和大數據實施戰略,將大數據驅動的理論與方法深度應用于中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跟蹤評估研究,提出通過發展指數和競爭指數進行跟蹤評價的理念,利用大數據技術、分布式文件存儲、并行處理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研發適用于新時代大數據驅動下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跟蹤評估平臺,從而推進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服務于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戰略。因此,大數據驅動下的雙一流高校跟蹤評估平臺可通過數據驅動、動態跟蹤、價值多元等途徑增加評估的精確性、開放性和即時性,從而強化評估的預警與預測能力。
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中國高校的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打造教育強國,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加快實現強國夢。推進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促進中國特色高校的發展,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打造教育強國,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加快實現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在過去的“重點大學建設”,還是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啟動及實施過程中,政府管理部門都起著重要的宏觀管理和調控作用。毋容置疑,在已開始實施的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內涵式發展中政府管理部門的宏觀管理和調控作用仍會持續,跟蹤評估是實現控制的主要手段,具有導向、評定和激勵等多種功能[2]。通過跟蹤評估,可以獲得有關計劃、實施過程以及結果中正確與否的信息,對整個管理過程進行全面修正,是評估范式的創新,從而幫助政府管理部門做出正確的決策,為其對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背景下高校的資金投入和分配,學科資源的重新整合和調節等方面的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定量依據。
(2)有利于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政策的制定、教育資源的分配和教育人才的管理。國家人才引進、科研績效評估、科技資源的分配和科學政策的制定,需要有精準、客觀而全面的跟蹤評估理論與方法體系。事實上,合理的跟蹤評估理論與方法體系是評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升教育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認同感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高校教育跟蹤評估理論與方法的完善,以此來促進國家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大數據驅動下的教育評估體系的變革,需要在拓展相關技術服務的同時,構建與大數據網絡生態相適應的跟蹤評估體系[3]。這一重大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評估的有效性和評估體系的科學性及其健康發展。
(3)有利于提升高校建設的質量,營造高校跟蹤評估的良好風氣,推動高校評價事業深入發展。多年來,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重點建設也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大數據驅動下中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跟蹤評估研究,有助于激勵高校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助于高校資源分配和科研政策制定的合理化,推進創新型大學建設進程,營造大學跟蹤評估的良好風氣。目前,隨著各項評價工作的廣泛開展,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等定量方法的引入,以及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科學領域形成了一門“評價學”[4]。大學評價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和素材,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和養料,有力地促進了大學評價事業深入發展。
(4)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5]。高校是培養創新人才和創新技術的搖籃,是知識集中的場所。自“211工程”以來,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步伐從未停步,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外延式的規模擴展和內涵式質量提升的矛盾十分突出,影響了我國大學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因此,開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跟蹤評估,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國大學的綜合實力,并通過與國外大學的比較,了解我國大學的優勢與不足,以更好地對大學教育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達到提升大學整體實力的目的。同時,向社會公布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跟蹤評估信息,有利于社會各界及時了解大學的實力和成果,社會投資者可以找到更合適的大學進行合作,廣大家長和考生可以選擇更好的大學求學深造,而且也有利于大學根據社會需求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有針對性地調整策略和措施,從而不斷提高大學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
[1]伍宸,宋永華.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式發展的依據、維度及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8(08):17-22.
[2]王武習.學位授權點評估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8,29(02):42-44.
[3]陳海軍.大數據視野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發展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8(03):43-45.
[4]邱均平. 評價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劉強,康云菲.“雙一流”背景下我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發展特點及建議[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5):23-30.
(作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科教評價研究院 數據科學與信息計量研究院 科技與智庫評價研究中心副主任、《評價與管理》雜志編輯部主任 余波)
[發布者:BJ]
-
精彩推薦
- 金平果RCCSE《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第六版)新鮮出爐
- 2020-2021年中國研究生教育高校競爭力排行榜(500強)
- 機械碩士研究生學科(專碩)排名_金平果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學科(專碩)排行榜
- 材料學專業排名_評價網2020-2021年高校研究生教育分專業排行榜
- 金平果2020-2021年教育學學科排名——高校研究生教育分一級學科排行榜
- 新鮮出爐!后“SCI至上”背景下我國第一個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 捐資700萬!邱均平顏金蓮教育基金重獎漣源四中優秀學子
- 發揮第三方評價優勢 助力科研評價改革
- 第四屆全國“雙一流”建設與評價論壇 延期舉辦的通知
- 杭電舉行邱均平顏金蓮教育發展基金捐贈簽約儀式
-
最近更新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