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教育部()發布《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這是國內第一份專門聚焦中職學生發展和就業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中職生就業率超過95%,已經高于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率。 中職就業率超大學就業率,表面上看,這表明中職發展前景大,可是,具體分析中職的“就業含金量”,就難以樂觀。客觀而言,我國有不少中職畢業生,做的是農民工的活,在農民工招工難的背景下,中職的高就業率是在意料之中的。換言之,如果簡單地以就業率來評價就業,可能得到的一個結果是,在我國,農民工的就業率是最高的。 其實,我國有不少中職校在招生時,就打出了“免費”和“保證就業”的旗號,而做到這兩點根本不難,只要把中職學生以頂崗實習的名義,送到缺員工的企業即可,學校可從中收勞務管理費用,學生也提前解決了“就業”。可一個嚴峻的問題是,這些學生沒有接受多少中職教育,他們所從事的只是簡單的農民工就可完成的活這違背了中職培養現代技術工人的使命。教育部曾針對一些中職學校派低年級的學生去頂崗實習,發布禁令,可還是不時曝出有中職校把學生當廉價勞動力派往企業。 近年來,我國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民工荒”,針對“民工荒”,曾有人提出,當前不是大學生就業難,而是大學生有業不就,要用大學生去填補“民工荒”。這一提議完全無視“教育回報率”理論,顯然難以得到響應畢竟多求學幾年,付出更大的求學成本,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完全不同,如果讀完大學,卻去干小學生、初中生就可干的活,還讀大學干什么呢?而用中職學生去填補“民工荒”,卻似乎變得現實起來。對于政府來說,解決了當地制造企業發展,缺工人的難題,有的政府部門為幫助企業招工,還發文要求當地的職業學校組織學生去企業實習,不管專業對不對口都算上;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集中從職業學校,獲得一批勞動力,還可支付可能比市場更低的薪資;對于教育部門來說,則提高了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率,獲得“可喜”的教育發展政績。 但這樣的發展,是難以持續的。首先,高就業率掩蓋了職業教育低質量甚至“空心化”的真相,由于學生沒有得到貨真價實的教育,這將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極為不力。其次,由于人才并沒有得到充分的使用,教育的發展沒有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一些學生會放棄接受這樣的教育,而直接選擇就業既然讀了職業學校,所做的工作還是這些,為何還要去讀書呢?這種情況其實已經在一些地區出現,中職教育的吸引力很低。 更嚴重的問題是,在當前人才管理和評價體系中,中職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他們沒有報考公務員()的資格,在晉升中也受到“低學歷”的限制除非他們再去攻讀更高的學歷,而就是他們提升了學歷,在學歷社會中,他們的“低起點”學歷也會成為職業發展的障礙。這種制度安排導致的中職學生“低人一等”,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所以,比中職就業率更值得關注的,應該是他們3年到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職業發展情況(包括崗位調整、晉升、薪資變化等)。 對于職業學校來說,用就業率來評價辦學水平,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必須深入分析這樣的就業率是怎樣來的,學生都從事哪些工作,職業發展情況如何,接受職業教育后,學生的職業技能有怎樣的提升,等等。這些問題不分析,滿足于職業教育的高就業率,很可能忽視職業教育的層次問題,誤導職業教育的發展。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如何看待中職的“高就業”與“低認可”
·高就業率難掩中職教育之窘
·評論:高就業率掩蓋不了中職教育的深層次問題
·年過完不法分子也“上崗” 求職,當心落陷阱
·雇主遭遇“招聘瓶頸” recruitment hurdle
|